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三百三十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季收穫和春耕馬上就要開始了,各種早已規劃好的新建樓房,也趁著天氣轉暖開始準備動工,如此,就帶動了勞動保護產品的銷量,藤條編織的安全帽,棉線編織的手套的銷量大大增加,這些之前沒多少工匠使用的產品,如今卻已經獲得了普及。
顏如玉負責的工坊,已經難以體用足夠數量的安全帽和手套,為此,正在籌備擴大規模,把零散會編制帽子和手套的零散之人都集中起來,這樣幹活的效率會高出許多,銷售也沒有壓力。
之前零散販賣藤條安全帽的小販,也都是從普通手工藝人哪裡買來的,而這些農民式的手工藝人,工作的效率非常的低下,他們編織安全帽的時候,所有的步驟全部由自己一個人完成,比如去山裡砍伐藤條,對藤條進行挑揀,對藤條進行各種熱處理和晾曬,進行安全帽的編織,刷上防腐的桐油,這些都是一個人完成了,做好一個安全帽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這樣人力成本就太大了。
而把這些工匠統一招收進工坊之後,就能夠進行更加合理的流水線生產,還可以節約手工藝人資源,把砍伐藤條,挑揀,熱處理這些工序都交給初學者去做,而有手藝的工匠專門負責最後的編織和刷桐油,這樣一來,勞動的效率就大大增加了,以前很多天才能編織一個安全帽,採用這種辦法,一天編織幾十個都不成問題,人工成本將大大降低,利潤也就上去了。
而工坊付給這些幹活手工藝人的工錢,肯定要比他們之前自己幹活的時候要高得多,這樣也能很好的留住人才,讓工坊的規模能夠持續的擴大從而製造出更多的安全帽,以此來保護工匠們的安全。
之所以,選擇編織藤條這種原始的辦法制作安全帽,而不去利用更新的材料,那是因為新材料都很貴,而防護性更好的軍隊用頭盔又太笨重了,戴著不是很舒坦,只有這種既輕便又透氣,還廉價的藤條頭盔最適合給工匠使用,反正,現在京城蓋的樓房也不是太高,藤條安全帽已經能夠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了。
手套是棉線編織的,剛開始的時候,顏如玉還讓人常識用麻繩進行編織,最後雖然編織出來了,也確實更加的堅固耐用,可麻繩太過於粗糙,使用的意義不大,畢竟,幹活戴手套就是為了保護手掌,若是戴手套反而能把手掌給磨破,那戴手套還有什麼意義,而麻繩手套經過一番測試,最終證明是不能使用的,使用麻繩手套很容易將手掌給磨破,甚至還不如不用手套,這讓顏如玉很受傷,她還以為自己想到了一個絕妙的好辦法,那曾想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餿主意,最終只能放棄這種想法,專心發展棉線材料的手套,並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
當然,提出手套的自然是李安了,因為在大唐這個時代,還沒有手套這個概念,這個時代也根本就沒有手套。
可大唐的冬天也很冷啊!沒有手套保護,冬天的時候怎麼能受得了,手掌豈不是要被凍爛了。
其實,這個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因為在大唐這時代,衣服的袖子是很長的,棉衣也是一樣,而手掌所在很長的袖子裡,自然不會被冷空氣侵襲,甚至,還有手爐子這種在冬季取暖用的工具,就是一個金屬材質的小型取暖裝置,一個袖珍型的手持煤爐,可以很好的溫暖手掌,讓人的手掌不至於被凍壞。
當然,不論是棉衣長袖,還是溫暖的手爐,這些都是富裕人家才能有的,對於普通的窮人,這些自然是用不起的,那窮人冬季又是如何保護手掌的呢?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把兩隻手分別塞入另外一隻手的袖子裡,這樣不就暖和了麼,若是幹活的時候,那就根本不需要防護了,因為幹活是體力勞動,身體的血液迴圈會加劇,從而把全身的熱量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手掌部位,讓手掌不至於寒冷,若是手掌實在太冷的話,可以讓兩隻手不停的搓動,從而摩擦起熱,保護手掌不被凍壞。
當然了,窮人幹活的時候,不可能時時刻刻想著保護手掌,所以,很多窮人的手掌,在冬季的時候都是滿滿的凍瘡,看著頗為嚇人,甚至都腐爛了,這就是窮人的宿命,沒有任何的辦法。
李安兩世小時候的手掌,在冬季的時候,也都是爛糟糟的,看著都覺得恐怖,最關鍵是天熱之後非常的癢癢,讓人極其的痛苦,痛苦的難以形容,這就是窮困沒有手套的結果,若是有溫暖的手套,李安就不會在冬季的時候被凍的滿手爛肉了。
在所有材質的手套之中,棉質頭套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因為棉質材料最後的柔軟,對手掌面板的保護是最佳的,幹活的時候要想很好的保護手掌,一定要使用棉質的手套。
與編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