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七百零九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鐵水澆築成鐵錠的時候,若是裡面含有雜質或者氣泡,那麼,當鐵水冷卻成鐵錠之後,內部就會出現蜂窩狀結構,這種情況在古代落後的冶煉條件下,發生的機率是很高的,古代的技術條件非常有限,很難完全清除鐵水之中的雜質,或者工匠在幹活的時候不太認真,發現鐵水之中有雜質之後,並沒有將其清除出來,而是直接讓其冷卻,反正雜質在鐵錠的內部,待冷卻之後,從表面根本看不出來。
當然,只要內部的蜂窩比較多,用手敲擊的時候,聲音上還是有點區別的,這是一般人識別不了罷了,而李安顯然不是一般人,輕輕敲一敲就能識別出內部的蜂窩,另外,若是在澆築的時候,讓氣泡混入了其中,同樣會造成內部出現蜂窩狀結構。
不但鐵水澆築成鐵錠如此,別的材料的工藝也同樣如此,氣泡是最可怕的,比如玻璃也是如此,若是有氣泡混入其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玻璃裡面的氣泡,那可真是能夠看得一清二楚,而別的材料內部有蜂窩,確實看不見的,只是憑藉經驗去判斷。
這些負責冶煉鐵錠的工匠,自然心中有數,他們同樣能夠判斷出鐵錠內是否有嚴重的蜂窩,只是在他們看來,鐵錠內部有蜂窩也沒啥關係,買鐵錠的買家同樣不是特別在意,鐵錠是按照重量販賣的,內部有氣泡的話,鐵錠的重量會相對小一些,而且,一般只要不特意造假,內部的蜂窩不會太嚴重的。
除了冶煉鐵礦石之外,這些工匠還有另外一個任務,那就是將斷裂的鐵器重新熔鍊成鐵錠,在沒有電焊技術的古代,兵器一旦斷裂了,就需要回爐重新煉製成鐵水,若是硬要燒紅了焊接,似乎也不無不可,只不過,以古代的技術,斷刀接頭融化重新接上之後,穩定性會比較差,在作戰的時候,很容易重新折斷,所以,刀劍一旦斷裂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融化成鐵水,然後重新打造全新的刀劍。
當然,在這個落後的時代,全新的刀劍同樣容易折斷,就算加入鎢金的刀劍,也並不是一定不會折斷,是否折斷取決於刀劍的厚度,以及所遭遇的撞擊力,只要撞擊力超過刀劍本體的承受極限,再好的刀劍也是會折斷的。
就算後世的刀劍,在遇到重型機器擠壓的時候,同樣會造成折斷,所謂的不會折斷,只是在人力對砍的時候,刀劍碰撞不會折斷罷了,人的胳膊才多大點力氣,後世刀劍的強度足以抵消人力的劇烈碰撞,不會出現折斷的情況,而古代的刀劍由於技術的落後,哪怕兩個人用胳膊驅使刀劍,也有可能造成刀劍的折斷,在古代劇烈的戰爭之中,每一次都會有大量的折斷刀劍槍矛等兵器,所以,古代打仗靠的不僅僅是人力,還有後勤的保障,糧草的保障和武器的保障,一場大規模戰爭,需要額外多準備許多兵器,別以為只有弩矢是消耗品,刀劍這等近戰兵器同樣是消耗品,就連弓弩都是消耗品,弓弩在拉拽的過程中,也會造成弓弦的損傷,弓弦是有可能會斷裂的,而一旦弓弦斷裂了,就需要及時的使用備用弓弦進行更換,額外的弓弦必須在戰前進行大量的儲備。
比如古代打仗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以少勝多的戰例,有些是因為指揮者的能力比較強,但也有些時候,是因為武器的充足和先進,比如在戰國時期,魏國的五萬魏武卒可以大破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除了指揮魏武卒的吳起實力強大之外,也與魏國富庶,魏軍裝備的武器更加精良,備用的武器數量更多有關,秦軍兵力雖多,但兵器更容易斷裂,武器質量遠不如魏軍,同時,秦軍後勤也較差,武器斷裂之後,不能及時的用新武器替換,讓士兵拿著木頭棍子去打仗,不吃敗仗就怪了,而魏武卒因為武器更加精良,本身就不容易折斷,而就算武器折斷了,也可以及時得到後勤方面的替換,從而不至於影響戰鬥力,這與秦軍相比,差距極大,這同樣是五十萬秦軍打不過五萬魏武卒的一個重要原因,麾下大軍掌握更加精良的武器,對於指揮軍隊的將領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利的,而麾下大軍武器裝備落後,對於將領來說,則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武器太差,很多時候必須用人命去拼,用人頭去獲取勝利,妥妥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可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些工匠冶煉的鐵錠質量很是一般,可若是與海外的土著工匠相比,倒還是能夠佔據一點優勢的,海外土著掌握的技術更加的糟糕,他們所擁有的技術還不如大唐將士,甚至,還有不小的差距。
外面的大風很快小了起來,這海上的天氣就是如此,剛剛還晴空萬里,或許馬上就出現了狂風暴雨,同樣的,狂風暴雨的天氣,也很有可能馬上就結束,馬上就變成晴空萬里。
天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