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溫柔的嘹亮,雨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讓他“好漢做到底嘛。”他為大家做了犧牲,魯迅全集裡多次提到過他。但是馮大哥這件事做得未免太失禮啦。我也是山東人的後代,我替俺們山東粗人向浙江同胞表示道歉。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迅是細心的,但不是斤斤計較的。
愚公本來是智叟:魯迅的智慧(4)
所以,他知道如何應付不同的場面。比如他說如何聽高人講話:“與名流學者談,對於他之所講,當裝做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小雜感》)
這是世故,但這世故背後是對虛偽的社會風氣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時候,比如日本請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禮,他拒絕逢場作戲。他說:“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個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記者糾纏說:“如果您不答應,我就非常為難了。”魯迅答道:“如果我答應您,我就非常為難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圓融婉轉的,有時候也表現為斬釘截鐵的果斷。
所以,魯迅是看透了生活,可以從心所欲,但又不肯隨便敷衍的人。或者說他的敷衍背後有著理智的清醒。他在《立論》中講,有一家生了個男孩,滿月時抱出來給客人看——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痛打。其實說要死的是真話,說富貴的是撒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真話的遭痛打。你願意既不撒謊,也不遭打。那麼,得怎麼說呢?那就只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 ……阿唷!哈哈!”
魯迅在《世故三味》中寫道: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樣,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於世故”的惡諡者,卻還是因為“不通世故”的緣故。
那麼,魯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許壽裳說:“有人以為魯迅長於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通世故,其實都不盡然,只是與時宜不合罷了。”他對好人是天真、是寬容,對不好的人則是嚴厲或者敷衍。但有時候也會智慧失靈,不知所措。例如有一場“義子風波”。魯迅在廈門和廣州教過的一個學生,突然帶著情人跑到上海,要做他的“義子”,在他家裡連吃帶住幾個月,還提出求學和找工作等種種要求,找了工作又嫌勞累,最後是拿了120塊錢和十來件傢什,不歡而去,弄得魯迅哭笑不得。
正因為魯迅是個豐富的人,多側面的人,用大智慧統一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各個側面,所以,魯迅才能夠戰鬥得那麼持久,那麼堅韌。在佛家的思想體系中,“智慧”是很重要的,佛和菩薩都是大智慧者。儒家講“五德”,仁義禮智信並重。現代知識分子,更加重視智慧的問題。魯迅正因為擁有大智慧,所以才成其為大思想家,大文學家。
我們在今天的生活中,可能不需要像魯迅那樣頻繁地戰鬥。但是,他那些生活的智慧是值得學習,甚至是學之不盡的。
魯迅的智慧倘若能被我們後人領悟一半,那就像“閃閃的紅星”一樣,足夠我們“長夜裡驅黑暗、寒冬裡迎春來”了。
但願魯迅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今天的人提供豐富的啟示,以幫助我們應對今天這個更加複雜的世界。
擊落暗器如雨:魯迅的痛苦(1)
一、偉人的痛苦
魯迅有戰鬥的一面,我們都知道了。
魯迅也有智慧的一面,我們上次講過了。這些都是透過他的作品、他的為人處世,不難看到的。但是一個人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他內心的痛苦。尤其是偉人的內心世界不易觀察。可是越難觀察,人們越要去探索,因為非常有意義。這不是明星隱私帶給大眾的娛樂,而是透過剖析傑出人物的內心,考察我們人類共通的一些精神奧秘,指導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更好地前行。
魯迅這樣一個偉人,他是有巨大而深刻的痛苦的。珍珠是怎樣形成的?是蚌殼裡面有了痛苦,痛苦的結果是珍珠。杜甫和歐陽修都有詩歌窮而後工的思想,痛苦往往是思想和藝術的源泉。魯迅的痛苦是跟我們二十世紀的中國命運緊密相連的。下面我們就考察一下魯迅在個人生活和思想上的一些主要的痛苦。
二、魯迅個人生活的痛苦
1, 家道中落。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祖父周福清在北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