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5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調查出個什麼結果呢?
其實,美國當局也沒有公佈調查結果。
為啥?
沒臉公佈。
當時,負責向印度移交導彈的美國官員,收了印軍給的賄賂,在移交手續上做手腳,主要就是變更部隊的番號。
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美國當局認為已經把援助的導彈提供給了前線部隊,至少從拿到的移交手續上來看是如此。
後來,這些導彈,大部分下落不明。
啥意思?
戰後,大部分由美國援助的反坦克導彈,全都被印軍的各級將領與軍官,當成二手貨拿到國際黑市上販賣。
這些導彈,有很多落到了極端組織手上,被用來對付美軍!
其實,也正是如此,美國當局才展開了調查。
當然,不管怎麼調查,也不管調查結果如何,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即印度的國內局勢已經失去控制。
雖然印度當局還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很明顯,即便是印度軍隊,也不再把政府的命令當回事。
這可不是簡單計程車氣問題。
要知道,如果連在後方的印軍將領都沒有了取勝的信心,開始為自身考慮,那麼前線的印軍將士還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呢?
當然,在前線的戰鬥也證明了這一點。
只用了5天時間,巴軍就完成了對阿姆利則的包圍行動。
這個速度,讓巴軍總參謀部都不敢相信。
為啥?
太快了!
按照巴軍制訂的作戰計劃,最快也要用10天才能包圍阿姆利則,而巴軍為此準備了15天的時間。
結果,只用了5天。
當然,這未必是好事。
為啥?
部隊推進得太快,後勤保障跟不上。
雖然印軍的抵抗不是很激烈,但是戰鬥消耗一點都不少,特別是充當先頭部隊的4個裝甲旅。
5天下來,4個裝甲旅消耗的燃油是計劃的2倍!
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所以巴軍不得不停下腳步,而且把攻打阿姆利則,準確說是攻打城區的作戰行動推辭幾天。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坦克沒有燃油,還怎麼打?
當然,對退入城區的印軍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
巴軍已經包圍了阿姆利則,切斷了所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完成了封鎖,印軍別想獲得外來援助。
雖然在此之前,印軍已經做了充分準備,比如囤積了足夠多的糧食,還提前實施軍事管制,但是隻要巴軍的包圍圈還在,那麼城市裡的印軍遲早會喪失戰鬥力,跟拉合爾之戰的結局差不多。
此外,在阿姆利則,就有不少從拉合爾撤下來的印軍。
結果?
顯而易見!
在巴軍完成包圍的時候,印軍計程車氣就已經歸零,而且很多基層部隊的官兵考慮的是如車逃出阿姆利則,或者是如何才能活著向巴軍投降,而不是說如何死守阿姆利則,更不是如何打破巴軍的包圍。
第633章 譁變
從開戰的第67日,也就是巴軍包圍阿姆利則的第二天開始,就陸續有印軍從城裡出來向巴軍投降。
最初幾天,還只是零星的印軍官兵。
當然,主要是逃兵。
根據巴軍做的統計,當時主動投降的印軍官兵,大多來自社會底層,有的甚至是在戰後才被徵召入伍。
對這些印軍士兵來說,入伍其實只是為了混口飯吃。
到第70日,局面發生了變化。
當天,在阿姆利則西面,一支印軍步兵旅發生譁變,一群基層軍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長等高階將領,然後派出代表去跟戰線對面的巴軍談判。
談啥?
投降條件。
簡單的說,就是為投降爭取到更多的好處。
問題是,有啥好談的呢?
其實,巴軍早就公佈了對待俘虜的政策,也早就公開承諾,會在戰爭結束之後,讓投降的印軍官兵自行決定是否接受遣返,對不願意接受遣返的印軍官兵,給予保護,以及非公民身份。
簡單的說,就是投降的印軍官兵可以選擇在巴基斯坦生活,不過無法成為公民。
其實,這只是臨時政策。
十多年之後,大部分選擇留在巴基斯坦的印軍戰俘,都透過各種努力,成為了巴基斯坦的準公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