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5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就是獲得了除了政治權力之外的其他公民特權,而這些印軍戰俘的後代都成為了巴基斯坦公民。
至於給出更高的待遇,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為啥?
這是戰爭,又不是過家家的遊戲。
說白了,巴基斯坦願意收留投降的印軍官兵,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按照國際法,巴基斯坦應該在戰爭結束之後,無條件的遣返印軍俘虜,而不是為俘虜提供政治庇護。
可惜的是,這些印軍顯然覺得不夠。
當時,前來談判的印軍軍官提出,要求巴基斯坦當局劃出一塊保留地,並且給予印軍俘虜公民待遇。
簡單的說,就是為每一個投降的印軍官兵提供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
這也想得太美了吧!
要知道,給予戰俘人道主義待遇,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印軍軍官提出這樣的要求,不就是拿手裡的武器去交換巴基斯坦的土地嗎?
此外,巴基斯坦也無法答應這樣的要求。
為啥?
巴基斯坦的土地都是私有的。
沒錯,在巴基斯坦確實有很多荒地,比如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多荒漠,不過那些沒有人定局的地方,都不適合耕種。
適合耕種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當局再厲害,也不可能花巨資去購買土地,然後送給印軍的戰俘。
真要這麼做了巴軍將士會怎麼想?
當然,巴軍也沒有一口拒絕,只是提出需要向上級彙報,即需要由上級決定是否接受印軍提出的條件。
這一拖,問題來了。
次日,阿姆利則的印軍就採取了行動。
幹嘛?
消滅叛軍!
巴軍還沒有發起進攻,印軍先自相殘殺。
這下好看了。
當然,這也只能說明,阿姆利則的印軍指揮官確實是個白痴。
為啥?
想要投降的印軍,可不止是那個叛變的旅,而是絕大部分基層官兵,只是駐守在城區裡面的官兵沒有那麼好的機會。
鎮壓叛亂沒有錯,但是得講方式方法。
以當時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直接端掉旅部,幹掉帶頭的軍官,下面的官兵就會群龍無首。
接下來,再加以安撫,就能穩住局面。
結果呢?
印軍指揮官可沒有管那麼多,調了3個旅的兵力去圍攻叛軍。
這下,局面全亂套了。
為啥?
讓本來就已經動搖的印軍去對付自己人,那不是製造麻煩嗎?
很快,叛亂就蔓延到了所有部隊。
在謠言的煽動下,很多不明白情況的印軍開始動搖,也開始採取行動。
什麼行動?
自保!
雖然印軍指揮官發了公告,宣稱叛軍發生了譁變,準備向敵人投降,但是大部分印軍官兵願意相信謠言。
什麼謠言?
是印軍指揮官讓那個旅發起反擊,而該旅的官兵知道反擊就是送死,所以沒有執行指揮官下達的命令。
因為對該旅不滿,所以指揮官決定殺雞儆猴。
當然,也不全是謠言。
印軍指揮官確實制訂了一份反擊計劃,而且下發給了各個旅,要求旅級指揮機構儘快做好安排。
這份計劃,其實就是讓大部分印軍官兵去送死。
連構築好的防線都守不住,憑什麼發起反擊?
更何況,印軍沒有重武器,沒有支援火力,沒有足夠的彈藥,能夠守在城區裡面就非常不錯了。
那麼,其他部隊的官兵會怎麼想?
此外,還跟印軍指揮官的身份有關。
這個傢伙是新德里派來的,名義上是陸軍上將,但是更多的印軍官兵相信,他是總理派來的親信。
簡單的說,印軍基層部隊的官兵根本就不相信這個空降來的指揮官。
很多印軍官兵甚至覺得,新德里已經拋棄了他們,因此才讓他們去送死,以免在戰後支付退役津貼。
總而言之,各種因素綜合到一起,這場鎮壓叛亂的行動,變成了印軍的大亂鬥。
這下,城外的巴基斯坦軍隊反到輕鬆了。
為啥?
不再需要強攻阿姆利則,等著看熱鬧就行。
當然,更多的印軍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