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外,要達到同樣的結構強度,塑膠彈殼必須做得更厚,也就會增大槍彈體積,對便攜性同樣有影響。
在可靠性方面,塑膠彈殼同樣不如金屬彈殼。
last機槍始終沒有拿到採購訂單,其實就與textron公司研製的8毫米埋頭彈採用塑膠彈殼有關。
在美軍進行的實戰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八成跟塑膠彈殼有關。
一些較為嚴重的故障,甚至無法讓士兵就地排除,導致last無法繼續使用,也就等於喪失了作戰能力。
顯然,這是軍隊無法容忍的致命缺陷。
當然,用趙禹的話來說,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塑膠彈殼,而且不需要對槍彈結構做太大改動。
其實,沒有采用塑膠彈殼,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即製造彈殼的特種塑膠。
這種由textron公司投資開發的特種塑膠只有一家美國化工廠能夠生產,華夏的化工廠還沒有研製出來。
此外,華夏軍方也沒有資助類似的科研專案。
很簡單,埋頭彈只是過渡產品,真正的理想彈藥其實是無殼彈,因此華夏軍方沒有在彈殼材料上下功夫。
準確的說,華夏軍方資助研製的是一種全可燃彈殼。
拖了一個月才開始驗收測試,不是說趙禹對6毫米埋頭彈沒有信心,而是需要足夠多的時間生產測試用彈。
第288章 意見與建議
產能,才是最大的問題。
雖然只是進行廠方驗收,測試專案不會太多,也不會太過苛刻,但是肯定會消耗大量彈藥。
要知道,last交給美軍進行實戰測試之前,已經在廠方測試中打了25萬發槍彈。
就算儘量減少測試專案,也要準備5萬發測試用彈。
因為只能手工生產,而且只能讓陳子豪等技術人員參與,所以生產5萬發測試用彈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趙禹他們加班加點,忙了一個月,才製造了5萬發測試槍彈。
製造槍彈十分麻煩,而用起來到很快。
驗收測試,前後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
其實,主要進行的是效能方面的測試,沒有涉及到實戰使用,畢竟d&f公司也沒那個能耐。
在測試完成後,bae系統公司的技術人員提出了很多意見與建議。
首先,彈頭直徑可以進一步縮小,最好能夠低於5毫米,比如4。5毫米,畢竟對小口徑槍彈來說,6毫米實在有點偏大。
縮小彈頭直徑,好處很明顯。
比如能夠減輕全彈質量,降到12克以內,甚至控制在10克以內;還能在降低槍口動能的情況下提高初速,增強槍械的可控性;透過加大彈頭的長度,提高長徑比與比動能,就能保證彈頭的穿透性。
此外,對於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道理,趙禹當然明白。
其實,趙禹早就設計了4毫米埋頭彈,不過不是步槍彈,而是手槍彈。
趙禹沒有采用更小的口徑,不是說做不到,而是沒那個必要,因為王棟根本沒想過幫助bae系統公司拿下oicw專案。
至於設計小口徑手槍彈,針對的是衝鋒槍,而不是手槍。
以趙禹的判斷,在埋頭彈普及之後,小口徑步槍很有可能會被淘汰,而小口徑槍彈不會退出戰爭舞臺。
很簡單,除了步兵,其他士兵需要比手槍更好的自衛武器。
其實,這就是前些年炒得很火的pdw概念,而fn公司的p90與h&k公司的mp7都是該概念的產物。
雖然pdw概念已經被軍方拋棄,但是非戰鬥人員對自衛武器的需求卻沒有降低。
此外,一些特殊情況,也需要一種比步槍短小,具有足夠殺傷力,以及火力密度夠大的自動武器。
其實,這就是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得到廣泛使用的關鍵所在。
如果小口徑步槍退出戰爭舞臺,在中等口徑步槍得到普及的同時,發射小口徑槍彈的衝鋒槍也將受到重視。
藉助於埋頭彈技術,未來的小口徑衝鋒槍肯定不會太差。
為此,趙禹才設計了4毫米埋頭彈,並且以此為基礎著手研製衝鋒槍。
只是,4毫米埋頭彈與新式衝鋒槍都還是ppt,連樣品都沒有。
在彈頭結構上,bae系統公司的技術人員也提出了建議。
最好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