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怎麼說都是亞洲的第三大經濟體,是規模最大的非發達國家,是一個有十四億人口的龐大市場。

印度再不行,體量也足夠大。

伊朗呢?

人口不到八千萬,國土面積才一百多萬平方千米,而且擁有的只是石油與天然氣,其他幾乎沒有。

當然,還有一些礦產,不過價值不大。

單純從經濟的角度看,伊朗遠遠比不上印度。

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也就是從貿易來看,伊朗更加比不上印度。

不管怎麼說,印度有很多輕工業,也有足夠多的廉價勞動力,在國際分工中至少能夠分到一杯羹。

伊朗擁有的,其實只是能源。

可見,伊朗的經濟結構,特別是貿易結構極為單一,主要就是依靠出口石油與天然氣來換取其他商品。

這樣的伊朗,有多少資本跟華夏叫板?

就像開始提到的,如果華夏不再進口伊朗的石油與天然氣,有哪個國家能夠買下伊朗生產的全部石油與天然氣?

沒有,一個都沒有!

美國早就是純能源輸出國,就算一直在進口高品質的石油,把開採出來的低品質頁岩油拿來出口,也絕對不會從伊朗進口石油。

別忘了,美國要買的話,也是去英國採購北海原油,或者在阿盟國家購買。

俄羅斯本來就是產油國,而且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太小了。

日本呢?

日本確實在從伊朗採購石油,不過出於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考慮,日本從來沒有把伊朗當成主要的石油來源地。

只要有得選,日本更願意從沙特等阿盟國家購買石油。

其實,日本主要是從科威特採購石油。

當年,在海灣戰爭結束之後,日本為科威特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重建經費,藉機控制了科威特的大部分油田。

歐洲國家?

英國不用說了,那是產油國。荷蘭與丹麥也是產油國,連挪威都是產油國。

在歐洲國家中,主要依賴進口石油的是法國、義大利與德國。

德國主要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不是很高,而且德國也很少從伊朗進口石油。

法國一直在大力發展核能,儘可能的減少進口能源。

其實,法國的主要石油來源地是幾個出產石油的非洲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在歷史上跟法國有淵源。

大量從中東進口石油的,其實只有義大利。

可惜,義大利的經濟規模並不大,遠遠比不上法國與德國。

由此可見,在能源貿易上,不是華夏依賴伊朗,而是伊朗依賴華夏,即伊朗必須保住華夏的市場份額。

顯然,在涉及到華夏核心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伊朗的膽子再大,也必須有所顧慮。

有俄羅斯撐腰又如何?

只要伊朗領導人的腦袋沒有進水,就會在這個時候放低身段,響應由華夏發出的和平倡議。

第507章 停火提議

次日,伊朗當局就做出了回應。

只是,伊朗提出的不是從伊拉克撤軍,而是停火,即敦促伊拉克內戰的交戰雙方儘快實現停火。

停火與撤軍有區別嗎?

當然有。

可以說,撤軍是停火的前提條件,只有在阿盟與伊朗從伊拉克撤軍之後,伊拉克內戰的交戰雙方才有可能停火。

伊朗不提撤軍,而是強調停火,顯然是在避重就輕。

說白了,如果阿盟與伊朗不肯撤軍,又哪來的停火?

那麼,伊朗為什麼要提出停火?

顯然,這是在為卡里姆政權爭取時間。

不管怎麼說,阿盟與伊朗都是外來力量,因此撤軍相對較為容易。

按照一般的程式,在達成撤軍協議之後,阿盟與伊朗首先就得把相關地區的防務移交給伊拉克政府軍與巴格達方面,停止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然後撤退到指定地點,最後全部撤出伊拉克。

從時間上看,也就幾天,最多半個月的事情。

當然,在撤軍期間,不管是政府軍,還是叛軍,都需要集中力量接管防區,也就沒有能力發動新的進攻。

更重要的是,只要達成了撤軍協議,就不得向伊拉克增派軍事力量,甚至不得向伊拉克運送武器彈藥。

也就是說,最多隻能把已經送入伊拉克的武器彈藥留下來。

顯然,撤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