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6人,以往最多也就只能攜帶一具發射器,以及2枚備用導彈。
在有了全地形車之後,6人的反坦克小組能夠攜帶2到3具發射器,以及10枚以上的備用導彈。
此外,全地形車賦予了反坦克小組極強的戰場機動能力。
只是靠兩條腿,步兵的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有了全地形車,反坦克小組的野外機動速度能達到每小時數十千米,而且能夠去很多步兵根本就去不了的地方。
可以說,在防禦作戰中,這些全地形車的價值絲毫不在主戰坦克之下。
其實,這也是巴基斯坦陸軍沒有大批次採購“哈立德2”的關鍵所在,即防禦作戰對主戰坦克的需求不是很大。
第595章 戰略點
戰爭進行到第六個晚上,印軍還在拉合爾城外徘徊,巴基斯坦軍隊的反擊開始了。
嚴格說來是進攻。
其實,到這個時候,戰爭才算進入**。
為啥?
前面已經提到,對巴基斯坦來說,徹底擊敗印度是非常不現實的,不但辦不到,對巴基斯坦來說也沒有多少好處可言,因此在戰略層面上,巴基斯坦不會追求絕對的勝利,也沒有想過要取得絕對勝利。
有限的勝利?
顯然,巴基斯坦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場有限的勝利。
那麼,如何才能取得有限的勝利呢?
答案非常明顯,就是在存在爭議的地方動手,讓印度遭受慘重的損失,卻又不至於讓印度徹底崩潰。
可以說,從一開始,巴基斯坦當局就把目標鎖定在克什米爾。
透過在克什米爾發動進攻,不但能夠沉重打擊印度,還不會導致局勢失控,而且為和談留下了餘地。
為此,在兵力部署上,巴基斯坦陸軍就更加側重於克什米爾。
當然,問題也很突出。
克什米爾是典型的山區,屬於易守難攻的地形,因此要想在克什米爾大做文章,需要投入的兵力實在是太多了。
可以說,如果不設法改變戰術的話,巴基斯坦陸軍很難在克什米爾有所作為。
其實,這也是雙方共同面對的問題。
沒有足夠多的兵力,或者沒有足夠好的戰術,那麼不管是印軍,還是巴軍,都很難在克什米爾取得突破。
要不然,雙方也不會在此對峙幾十年。
只不過,相對而言,巴基斯坦的處境要稍微好一點。
為什麼?
克什米爾唯一的平原地區,即查謨地區在印度控制之下,而巴基斯坦控制的北部地區全都是山地。
從軍事的層面講,巴基斯坦需要注重的,其實就只有查謨。
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巴基斯坦能夠一舉打下查謨,就有望控制整個克什米爾,把印度趕出克什米爾。
當然,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巴基斯坦把至少40%的陸軍部署在克什米爾,印度在該方向上也部署了數十萬兵力。
與巴基斯坦不同的是,印軍重點守衛的就是查謨。
可以說,查謨就是印度北部的第一軍事重鎮,也一直是跟巴基斯坦對峙的最前線,是印度東北地區最重要的軍事要塞。
要想打下查謨,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啥?
雖然查謨在克什米爾南部的平原上,但是地形依然十分複雜,而且大部分公路通往印度境內,只有一條通到巴基斯坦的公路。
這樣的交通情況,對巴基斯坦陸軍來說是非常的不利。
要讓裝甲部隊發揮作用,巴基斯坦就得利用那條公路,而印軍完全可以把重兵部署在這條公路上。
野戰行軍?
就算行,後勤補給怎麼辦?
還有,沒有裝甲部隊,只是靠步兵,根本不可能佔領查謨。
情況可以說是一目瞭然,巴基斯坦陸軍在這邊的軍事行動,最多對查謨構成威脅,卻不足以改變戰略態勢。
顯然,這也是印度不太重視查謨的關鍵所在。
為啥?
糟糕的交通條件,同樣限制了印軍的作戰行動,讓印軍很難透過查謨向巴基斯坦腹地進軍。
當然,已經維持了數十年的對峙局面,也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
只是,對巴基斯坦來說,有別的選擇嗎?
在拉合爾前線跟印軍對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