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四節 國無界,界無疆,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後大家都將有大有小,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當然需要其它方面來補充。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大明的糧餉俸祿大家照領,其它偏財的事情交給本督。

當然,目前先要解決傷殘將士的問題,之後會有規章標準,不同級別會有不同補助,大家以為如何?”

對於自己賺錢的手段,他還是相當自信。

“願聽秦督安排。”

秦浩明的話無疑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作為身邊人,他撈錢的手段大家是見識過的,應該說有信心才對。

別的不說,目前軍中的伙食比盧督在時委實好很多。

但秦督的官聲則……

“秦督,那個水泥確實好用,且造價低廉快速。

不如趁此機會,把宣府上北路之龍門許家衝,其要塞垣牆年久失修,西路張家口、洗馬林、西洋河、新寧墩也多有破損。

剛好現在夏季來臨,估計雨水較少,一併修築如何?”

閻應元今日來找秦浩明的原因,直到此時才有機會說出來。

自從用水泥代替三合土後,獨石口城牆建設勢如破竹,快捷得出乎他的意料。

關鍵還牢固,費用比他當初的預算省了近半數還多,讓他欣喜若狂。

故而,他興沖沖的一路巡防過去,有意把上北路和西路一併修築起來。如此一來,宣府邊關固諾金湯矣!

哪知原本他認為秦督一定會贊同的事情,後者卻思索很久,方才一臉沉重緩緩點點頭,“可,希望是最後一次修建城牆。”

迎著眾人疑惑的目光,秦浩明的雙拳緊握,開聲解釋道:“胡人不敢南下以牧馬,士不敢彎弓以抱怨。

先秦建城牆,是秦軍的實力根本就不懼匈奴,相反還把他們打的落花流水。

再如後來的漢唐,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壓制了北方的遊牧民族。

但是他們卻依然不斷的修繕長城,可見修不修長城跟能不能在野戰中擊敗遊牧民族一點關係都沒有。

便是太祖時期,洪武五年,出兵十五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定甘州、莊浪諸衛。

洪武二十年,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永樂八至二十二年的十五年間,先後五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

大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

故而,請諸位牢記,修築城牆的意義是為了預警。”

秦浩明講得很慢,聲音很沉重,這都是漢人先祖的輝煌。

後世多數人誤解長城的作用,認為歷朝歷代修建城牆單純是用於防守,其實不止如此。

遊牧民族的騎兵往往機動力較強,流竄的速度非常快,再加上通訊不便,往往人家搶完了準備打道回府,軍隊這邊才剛知道訊息。

等到主力大軍趕來之前,強盜早就已經逃之夭夭。

而長城的建立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烽火臺,這是用來預警的工具。

長城雖然擋不住敵人,但可以及時預警,讓關內的軍隊儘早得知訊息,儘快來馳援。

大明的例子就是如此,長城擋不住皇太極,卻可以儘快做出預警,通知關內的軍隊來援。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真正的保護牆後的居民。

故而,長城的作用,就是預警,使得牆內的居民和軍隊能儘早察覺到建奴的入侵。

因而有時間做出及時反應,將損失降到最低,是保護牆內居民的一道屏障而已。

真正打敗關外草原的強盜,不是又高又厚的城牆,而是一個個可以在野戰中與之一決雌雄的血性男兒。

無論是漢唐,都是依靠著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在草原上拒敵於千里之外,在野戰中用絕對的實力消滅敵人。

諸君,請讓我們的天雄軍恢復漢唐的榮耀,禦敵於千里之外。

終其一生,本督定要讓大明國無界,界無疆!”

秦浩明一拳砸在桌上,濺起碗裡的酒水,潑灑一身,但他毫無感覺。

他是特種軍人,一生信奉的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宋朝與大明,將所有的資源用於修建城牆,而不是組建一支精銳的職業軍隊。

因此,只能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