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九章 無恥之尤,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捲揚帆於大明朝野

洪迪新話音剛落,閻應元沉著臉如數家珍般,把大明的農稅情況一一說明。

他性子烈,洪迪新性格是綿裡藏針,所以二人經常抬槓,但私交卻不錯,只是因事論事。

“元亨,我並沒有認為不該徵收商稅,只是說難度太大,要好生權謀而已。

要知道,當初萬曆皇帝要求徵收商稅,江南一個知州,不理他的旨意,居然為了清名,弄個商稅箱子放在府衙外,任人自交,一年只收了十二兩白銀。

皇帝親自下旨尚且如此,可想秦督之艱辛?

大家都知道,那些開礦的、賣茶的、賣酒的、尤其是揚州的鹽商,和朝中勳貴、文官大員勾結,自己富得流油,卻給朝廷上交區區十二萬兩白銀。

當初萬曆皇帝派宦官督辦,也才收到五十萬兩,可上下罵聲一片。

前段時間,秦督跟張巡撫提及此事,他連線話都不敢,你便可知此事何等棘手。”

洪迪新苦笑著,再次說明事情的難度。

閻應元面色肅然,對著眾人狠狠說道:“賦稅被他們拿走了大頭,他們卻一個個道貌岸然、為民請命。

今天免稅,明天賑濟,後天逼著朝廷收回礦監,打著與民爭利的口號,逼朝廷免收或少收商稅。

而同時,卻將稅賦轉嫁到老百姓身上,這大明朝如何能安?”

“可不是,天啟年間,還有人認為建奴乃小患,天子派內官與萬民爭利,導致民力衰竭,才是大明的頭等大事。

他們認為不僅不應加遼餉,還應再次減免賦稅,尤其是漁船稅和海商稅。並說小民冒死打魚交易掙扎活命,再強逼交稅如何能活?

還說請天子召回內官,減免鹽鐵茶稅,讓百姓用得起鐵器種地,吃得起鹽活命,茶農得些好處以求生存。

真是無恥之尤!”

吳鋒嘴邊掠過一絲譏笑,把當初這些朝堂大佬的奏章複述一遍,不勝感慨。

原來在國子監的時候,他也是被與民爭利這句口號蠱惑的一員,哪知真像卻如此不堪?

“秦督,這江南的商稅、九地邊關的邊稅、海商的貿易稅、全國鹽鐵茶礦稅,歷來是最複雜最難以解決。

依下官之見,與其使用鐵腕手段強行徵收,不若和處理晉商的辦法一樣,收集幾個大戶的不法證據,予以剷除。

如此一來,所得銀兩未必比徵收的商稅少,但打擊面卻少了許多,也免受非議之苦,秦督以為如何?”

許傑在宣大的時候,就見識過秦浩明剷除八大晉商的手段,他想依瓢畫葫蘆,來得簡單有效。

侍從室有些人紛紛點頭,認為這個方法不錯。

上首的秦浩明搖搖頭,“此一時彼一時。老實說,本督原來在宣大,知道自己呆不長久,故而用亂刀斬快麻的方法。

再者,也沒打算認真經營宣大的心思。

可福建廣州不同,這是我們的根據地,必須細細耕耘,考慮長久。

更何況,本督曾經允諾天子,把這兩地當做試點,再推廣至江南,繼而大明全境。

還有,你們不要以為區區幾戶人家就能和徵收的商稅相比,小巫見大巫矣。

不說別的,海關,哦,應該叫市舶司,每年的收入就不知有多少?”

在場的都是心腹,秦浩明說話少了幾分顧慮,實話實說。

不過,說到市舶司,他原本有些模糊的想法漸漸成型。

“你們必須謹記,在好的世道上,文人心裡有一把尺,用之丈量世事人心,釐定規矩。

而武人心裡,要有一把刀,這刀太利了不行,但是沒有也不行。

當那些規矩老了,不合用了,世道走岔了,武人要用刀把它斬斷,如此方有新的規矩出來。

因為習武之人,心性才是最敏感的,匹夫一怒血濺十步。人心裡的刀,就是良知血性,對便對,錯便錯。

文人釐定了規矩,可他們只會修修補補,做錯了事他們一堆理由。可良知血性最為直接,錯了肯定是出了問題,就該打破他出更好的規矩!”

侍從室文武都有,秦浩明對許傑這種文人的做法有些不認可,有些掩耳盜鈴的感覺,故而有此一說。

至於說如何徵收商稅,他現在心裡漸漸有底。

在眾人的轟然應諾中,這次的會議便算結束。

其實,與其說是會議,不如說是一場碰頭會更恰當。

翌日凌晨,秦浩明帶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