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4部分,仙門,標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然要把這個仇人的豐功偉績改寫成惡名。後代的史學家為了所謂的民族融合,各民族團結統一,也不會提這位殺胡英雄的名字了。於是到了後代知道冉閔這個名字的人寥寥無己,不要說周全,就是許多讀歷史的大學生都不知這位使漢族免於滅種的民族大英雄的豐功偉績。
那時周全還在晉安閩南治內忍辱負重,要是他有現在的本事,要是他知道冉閔身處危難,說什麼也要去把這個大英雄給救出來。不過現在說什麼都太晚了,眼下要對付的是已經強盛起來的燕國和秦國。
苻雄和慕容俊在困難時期都曾經在名義上投靠東晉,當東晉的“官”,打的是東晉的旗號,冉閔一死,他們膽氣大壯,都先後背叛東晉稱帝。現在還打著東晉旗號的羌人姚襄兄弟,也有跟風叛亂的跡象了,如果漢人中沒有象冉閔這樣的民族英雄出來,如果東晉朝廷再這樣軟弱下去,又將迎來胡人的另一波興盛,漢人再度面臨絕種的可能(注:在歷史上,前秦、前燕、後秦都極大興盛過,若不是謝安出山,東晉就被前秦滅了,滅族之說絕不是危言聳)。
褚太后自然不好說東晉朝臣的軟弱和豪門之間的傾軋,但周全已可以想象得出,否則怎會落得退守江東這一小塊地盤。如果東晉不是怕冉魏會與自己爭天下,與冉閔聯手,胡人早就全部趕出中原了。
她也不是不想恢復河山,無奈牽制太多,手下沒有智勇雙全的人可用,縱是有幾個傑出人物,出身都是豪門貴族,一身貴族習氣,文雅有餘武勇不足,也無法擺脫家族的負擔,不顧一切與胡人死戰到底。
周全聽完局勢分析,心裡感慨良多,不論是為了五斗米教的存亡,還是為了與褚太后的關係,或是身為漢人,他都不能再坐視不理。他覺得自己應該擔負起驅逐胡人,恢復漢人江山的責任,至少也要趕走大部份胡人,收回漢人的大部份國土然後再講和平相處。由於彌勒教的出現,他與龐易定下的,靠五斗米教起兵稱霸天下的計劃已經很難實現了,倒不如全力幫助還能與胡人對抗的東晉王朝實現全國統一,事情要容易得多。
這一件事的可操作性是很低的,但現在他名聲極響,有五斗米教這一支強大的力量作後盾,又與褚太后有了一腿,一切都變得可以實現了。至於趕走胡人之後要怎麼樣,要不要推翻東晉的治度,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皇上、太后,如今教門之爭已經與胡漢之間的國仇家恨合而為一,本教也不能置身事外了,所以我準備率本教所有教眾,號召各界奇人異士支援朝廷討伐秦國和燕國。燕國強大,暫時不宜進攻,明日我帶了聖旨去見桓溫將軍,說服他全力攻秦,關健之時我再率本教高手去助他一臂之力,可抵抗彌勒教的力量,必定要旗開得勝。要是桓溫勝後敢驕橫跋扈生出謀反之意,我便一劍斬了他,使兵權迴歸朝廷。”
褚太后露出舒心的微笑,以周全的實力和以往的表現,有助朝打勝戰的能耐,也完全有實力制衡桓溫。他這樣表示,那是把她當“自己人”了,把朝廷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有了這個主心骨,她就安心多了。
“有大法師全力支援,此戰已有勝望,明日早朝哀家全力說服眾臣伐秦。”
“如果朝議透過,要多久可以出兵?”
“此戰少說也要十萬精兵,荊州不能空虛,派不出這麼多人,從其它地方調集糧草、器械、兵員,走馬換將,各地佈防,少說也要兩三個月後才能起兵。”
“要這麼長時間?”
“唉,連年戰亂,國庫空虛,錢糧、甲冑、器械都缺泛,壯丁稀少,百姓生計困難,各地兵士短缺,防守戰線太長,兵員本已不夠用。。。。。。三個月都未必能準備足。”
周全這才知道打一場大仗有多難多累。在他本來的想法中,只要派出幾萬人,由他出馬,每戰先擊殺敵方大將,摧枯拉朽殺過去就是了。可是誰知道敵人中有沒有高手呢,要是出來一個象羌族老巫師一樣的怪胎,只怕他也要吃不消了。就算他能擊殺敵人的大將,勝出一場戰役,也不代表了全部的勝利,能打得下還要能消化得了。打大仗拚的是將領素質、兵力、裝備、資源補給等等,關係到全國的每一個環節,一處失誤就會異至軍盤皆輸,其繁雜之處不是周全一時能瞭解的,所以也不敢催她。
在這個時代戰爭發生得非常頻繁,但胡人可以打劫,可以抓漢人當軍糧,可以摧毀一切資源,殺到哪兒吃到哪兒,以戰養戰不愁軍糧,又不需要守衛本土,無後顧之憂,所以打得很輕鬆;東晉的軍隊不是獸兵,又要守國土,又要講仁義,又怕勞民傷財,包袱實在太重了。可以這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