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部分,大遷徙(長篇紀實文學)完整版,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沙淤積的依據。三門峽工程因此緊鑼密鼓進入下一個環節。
1954年4月,李富春副總理主持召開會議,決定在黃河研究組的基礎上,成立黃河規劃委員會(以下簡稱黃規會)。委員會設立辦公室,以配合蘇聯專家綜合組工作,下設十一個專業組,主要由水利部和燃料工業部的技術幹部組成,進行《技經報告》編制。
同年,蘇聯156項重點援建專案出臺,黃河流域規劃赫然在列。實地考察後,蘇聯專家組力薦三門峽方案,認為其解決防洪、灌溉、發電問題的綜合效益巨大。
當時西北局認為,在移民問題上西北確有困難,但只要方案確定,願在中央的領導下努力設法解決。從延長三門峽水庫壽命和便於移民工作等方面考慮,西北局負責人希望水土保持和支流攔泥庫的修建能同時進行。
1954年4月,國家計委決定,由黃河規劃委員會在蘇聯專家組的指導下,編制黃河流域規劃,即《技經報告》。同時,中央決定將三門峽樞紐大壩和水電站委託蘇聯設計。
1954 年10月,黃規會全面完成了《技經報告》的編制工作,選定了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為實施黃河規劃的第一期重點工程。《技經報告》指出:“在選擇第一期工程時,必須能夠解決防洪、攔沙、灌溉、發電以及航運等綜合利用任務。在黃河中游,只有三門峽是唯一能夠達到這樣要求的水利樞紐。”
紙面上的規劃令人興奮:三門峽水庫將蓄水至350米高程,總庫容360億立方米,設計允許洩量8000立方米每秒,黃河下游洪水威脅將全部解除;由於巨大庫容可以大量攔蓄上游來沙,從此經水壩洩出的黃河水將是清水,清水沖刷下游河床,最終將黃河這條“地上河”變成“地下河”——千年未解的治黃難題將畢功於此役。此外,巨大的灌溉、發電、下游航運等綜合效益前景,也令人驚喜。
《技經報告》確定三門峽水庫的正常高水位為350米高程,總庫容360億立方米,確定三門峽水利樞紐的主要功能是:將黃河(三門峽以上)千年一遇洪水由 37000立方米每秒下洩減至8000立方米每秒,並與三門峽下游的伊、洛、沁河的支流水庫配合運用,“黃河下游防洪問題將得到全部解決”。《技經報告》認為:透過攔蓄上游全部來沙,下洩清水,可實現“黃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充分調節黃河水量,初期可灌溉農田2220萬畝,遠景可灌溉7500萬畝;發電裝機總容量89.6萬千瓦,年發電量46億千瓦小時;下游航運條件可得到改善。
同時,《技經報告》也指出了樞紐存在的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水庫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時,將淹沒農田200萬畝,移民60萬人,巨大的淹沒是興建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困難問題,為減輕大批移民的困難,擬採取分期修築、分期抬高水位運用和分期移民的辦法;二是水庫泥沙淤積,除計劃預留147億立方米的攔沙庫容外,為減少水庫泥沙量,規劃擬定,一方面大力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同時近期還要在渭河、北洛河、葫蘆河、無定河、延水等支流修建大型和小型攔泥庫各5座。估算到 1967年水土保持的減沙效果可達25%至35%;如計入五大五小的支流攔泥庫,則三門峽水庫的入庫泥沙量估計將減少約50%,三門峽水庫壽命可維持50 至70年。《技經報告》還指出:“三門峽水庫內泥沙淤積和水庫壽命的估算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進一步研究,長期和根本解決擁沙問題的辦法,需依靠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1956年,蘇聯專家進一步完成了《三門峽工程初步設計要點》,建議水庫的正常水位360米,比《規劃報告》中的350米,高出10米。這意味著必須淹沒農田333萬畝,移民90萬。
●1955:全國人大全票透過《關於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
1955 年2月15日,黃規會將《技經報告》和蘇聯專家組對該報告的結論等檔案,上報國務院及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建設委員會,提請審查。1955年4月5日,中共國家計劃委員會黨組和國家建設委員會黨組審查《技經報告》後,聯名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鄧子恢等41位中央領導人呈報關於對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審查意見。呈文認為:《技經報告》中所提出的黃河綜合利用遠景和第一期工程都是經慎重研究和比較的,應當認為是今天可能提出的最好方案,建議中央予以批准。呈文同時提出:蘇聯已同意承擔三門峽水利樞紐的設計和裝置供應,可於19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