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大遷徙(長篇紀實文學)完整版,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並在寧夏境內修築了著名的秦長城。漢武帝劉徹向寧夏移民70萬進行大規模開渠墾田。唐、元、明、清時期,全國各地的移民更是以空前的規模進入 寧夏。以至於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寧夏有天下人,而天下無寧夏人。

特別是明代,內地讀書人以及官員和被流放者頻繁進入寧夏,這些“知識移民”積極倡導中原先進文化,建立學校,大興儒學,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更為重 要的是帶去了一整套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使寧夏的經濟有了較快發展。

馬連保說:當時,縣鄉幹部給我們講來講去,無非想用寧夏的富裕來引誘我們。但他們所講的富裕的寧夏離我們太遙遠太空洞,一些人聽後態度冷淡。幹部急了, 問:聽說過“天下黃河富寧夏”這句詩嗎?有人回答:好像聽說過。幹部們說,這就行了。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寧夏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你們總認為“關中白菜心” 最了不起,現在,“關中白菜心”和“天下黃河富寧夏”,你們選擇什麼?

村民們當然選擇了那句流傳甚廣的詩句。幹部們進一步鞏固宣傳成果,他們以謊言的道具蠱惑村民:寧夏也是一個望不到邊的大平原,過去後,每個人能分水田三 畝,旱地七畝。並且,田地不會被黃河淹,水車就可以把黃河的水抽到田裡,旱澇保收。

一個虛擬的“大餅”吊起了被髮動者的胃口,村民們警惕的防線終於被髮動者美妙的謊言擊潰,視土地為生命的村民們砰然心動:在關中,自己才四五畝土地,還盡 是旱地,移民過去不僅能多得一半的土地,還能分到水田!

遠遷西北的好處令村民們簡直不敢相信:這可能嗎?

怎麼不可能?幹部們拿出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在1955年7月18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的報告念道:政府保證移民在到達遷移地點以後得到適當的生產條件 和生活條件。政府將努力保證他們在遷移的時候不受損失,並且幫助他們在到達遷移地點後儘快走上安居樂業的道路……

幹部們還給村民們念黃河流域規劃委員會1956年1月制定的《提綱》中的一段話,來作為村民到寧夏能分到十畝土地的佐證——“從水庫區移民利益出發,主要 考慮移民在遷移安置後,每年的生產收入不低於其在水庫區的原有水平並且要逐步有所發展提高……”

見仍有人將信將疑,縣裡派人去寧夏進行了考察。回來的人說:那邊土肥地廣,水源豐富,能保證一人分十畝田地,年收入肯定高出陝西這邊!

後來,鄉、村、社也派代表去了寧夏。代表回來的說法與縣裡完全一致。

這下,“庫區人”不再瞻前顧後了。“走,建設新寧夏去!”

5、多情自古傷離別

《華陰縣誌》載:“1956年夏末秋初,關中多雨。麥登場,連降霖雨,麥生芽,損失嚴重。”

淅淅瀝瀝的細雨織成一張溼漉漉的密網,打撈著庫區人的離愁和傷感,也打撈著庫區人情感世界裡的亢奮與悽惶。

多雨的季節,首批遷往寧夏的5200多名先遣隊員於青春年少之時臨危受命;帶著一種朝聖般的神聖,將遠離故土去西北高原續寫使命的傳奇……

隨著先遣隊出發的日子越來越臨近,華陰縣的先遣隊員及他們的家屬們也在做著最後的準備:糧食賣了,雞鴨豬狗賣了,房前屋後的樹木賣了,房子全以100至 300元一間折價賣給了國家,祖墳也遷移到了南北兩面“瓦片”的高處。先遣隊員們打點好行裝,只等一聲令下。

鄉、村幹部拎著盛滿石灰漿的桶在先遣隊員們的房屋牆壁上寫下了醒目的“拆”字和“一人遷,萬人安”之類的標語。

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種由淒涼到悲壯的氣氛中,先遣隊員們開始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告別,一種“建設新寧夏,捨我其誰”的豪情壯志夾 雜著“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去陽關無故人”的離愁別緒,構成了那個夏末渭河平原上最複雜的思想情感。

一首當時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加拿大民歌《紅河谷》給這種離別前的傷感更增添了幾分濃厚的憂傷情緒——

人們說,你就要離開村莊,

我們將懷念你的微笑。

你的眼睛比太陽更明亮,

照耀在我們的心上。

第二章 移民淚

6、風沙月牙湖

1956年農曆8月13日,國內各大媒體都刊登了一則《三門峽水庫區農民開始遷移,移民得到妥善安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超級特工系統

僻處自說

他是一個潛力股

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