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部分,大遷徙(長篇紀實文學)完整版,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愁緒萬端,悲從中來,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來臨之時,他沒有寫辭舊迎新、祈求福祉之類的春聯,而是讓人寫了一幅充滿傷感悽切的對子:

夫妻今世緣,善緣、惡緣,有緣方聚;兒女前生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馬進才說,自己今生欠兒子們的債太多,再不償還,來世就更還不清了。

他的第一個“還債計劃”是修房子,實施“築巢引鳳”工程。他發誓般地告訴鄰居:“就是賣血也要蓋房子,否則,馬家就會斷了香火!”

採訪馬進才已三年了,如今,馬進才家的房子蓋好了嗎?那延續血脈的“香火”可曾續上……

馬進才這個“光棍之家”折射出的只是數十萬移民貧困生活的一個縮影。在庫區採訪期間,移民中的光棍現象成了受訪者訴說移民窮困最多的例子,記者印象最深的有:四大司令王福義的兒子四十多歲了仍是光棍;劉長卯,1952年渡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二級傷殘軍人,回鄉後他同父母、弟弟遷至澄城縣劉家窪鄉,由於多次搬遷,窮得哥倆終身未娶。1986年去世時無子送終,生產隊將其草草埋葬;還有那個當初被譽為“富庶的小臺灣”的古城村,如今卻成了單身漢成群的“光棍

村”……

古城村,原屬華陰縣西陽鄉,共四個社,300餘戶,2000多人。五十年代,這裡的村民人均8畝土地,一個勞動日3至5元。移民張精團在給記者回憶他們當初富有的情形時曾舉例說:我家的那條大黑狗都挑食到了只吃白麵饃和大米飯的地步,若哪一頓給它弄點雜糧之類的食物,它要麼絕食,要麼就生氣地用爪子把槽裡的食物全刨到地上……

有地有錢的日子過了沒幾年,三門峽電站修建開始了。1956年,古城村1800多人遷往渭北高原,30戶150口人遷往寧夏陶樂縣。據統計,在寧夏的幾年間,古城村逃進沙漠後失蹤移民18人,活活餓死9人,差不多佔遷移人數的五分之一。由於飢餓與病魔的侵害,移民賣兒賣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象則更為普遍。一李姓移民,為了救活被餓得奄奄一息的孩子,竟用20斤糧票將妻子換給了別人。

1962年,移民返回陝西時,連同自然增長人口,古城村去寧夏的移民只剩下50餘人,100餘人或永遠地留在了毛烏素沙漠或流落他鄉。

1986年,移民返庫時,古城村改為華陰市華西鎮東陽村,幾個縣返庫的1800多個移民分7個組安置在此村。此時,該村村民人均土地1。7畝,村裡擁有“富餘土地”4000多畝,還有1000多畝河灘地。如果村裡能把四五千畝“富餘土地”承包給移民經營,大家的日子也許能過得不錯,但由於“上面”任命的村長王某專把“富餘土地”承包給外地人而不承包給本村移民,縣移民局規定的承包價為每畝70元至75元,王某承包出去每畝收280元,一年賺四十多萬,這樣的承包共進行了8年。

8年間,“上邊”委任的那位村長呼啦啦地富了起來,委任他的那些“上邊的人”也都年復一年地在這個村“分享勝利果實”——至1998年,村長成為了“王百萬”,擁有推土機、裝載機、三輛大卡車、一個大魚塘和十多間房屋,鄉里、縣裡一些幹部在每年的春節前夕,也都能得到村長送去的半條豬、一袋花生、一桶油還有大量棉花、蔥等土特產。

同村長及縣、鄉幹部們的富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移民難以盡訴的貧窮——村集體欠貸款86萬元,欠村幹部工資7萬元,該村移民的經濟收入在全鄉倒數第一。整體貧窮的後面是命運之神對貧窮者在住房、婚姻和教育等方面的“制裁”:1800名移民有900餘人無住房或住房條件極差;到2009年,全村因無錢上學或輟學造成文盲、半文盲1100餘人,移民中有“光棍”90多人……

據現居住在華陰市華西鎮東陽村(原古城村)的張緒祥、張精團、侯志鵬等人的統計,關於90多個光棍的統計資料是這樣分佈的:從未結過婚的青壯年光棍32人,結婚後,老婆不堪貧窮而離婚或隨他人私奔被“遺棄”的青壯年者36人,老婆病死後無力再娶的青壯年22人。

現東陽村四組瀋海文、瀋海峰弟兄倆是前文提到的馬進才那三個光棍兒子命運的“再版”:去寧夏時,爺爺、奶奶、父母一家五口(瀋海文生於安置區),爺爺餓死,奶奶改嫁。返庫後,父母常常生病,家裡除三間庵棚外別無他物。有人曾給哥倆介紹過物件,但一看那四壁透風的庵棚,女方轉身就走。

在這種被人瞧不起的眼神中,瀋海文成了4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