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國常有,而劉關張不常有,三國雄圖,林楚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創】作者:亂舞2010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三國成就了劉關張,還是劉關張成就了三國?最後,我的答案是劉關張成就了三國。

借用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話就是:三國常有,而劉關張不常有。

中國上下五千年,國家分裂的時候,可不只有三國時期。

晉後的南北朝:北方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方有宋,齊,梁,陳。唐後的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或同時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

其實,這些朝代不能說沒有拿的出手的人物。寄奴劉裕,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萬人敵;南宋名將王鎮惡,檀道濟,毛主席比較欣賞的梁朝名將陳慶之,北周名將韋孝寬,北齊名將斛律光,屠胡英雄冉閔;五代李克用的十三太保。

然而,說到家喻戶曉的程度,這些人的知名度能及得上劉關張的百分之一麼?

我記得我小學時,比較熟知的歷史人物,一個就是開封府尹包拯,然後就是劉關張趙諸葛,至於寄奴劉裕,好像要到高中時,才對這個“氣吞萬里如虎”人物有所印象,其他的什麼檀道濟,陳慶之,冉閔,十三太保,都是在大學時看課外讀物接觸到的。

有一種說法,因為有了羅貫中,所以才讓劉關張家喻戶曉。我記得沒錯的話,羅貫中應該是明朝人,南北朝和五代都在明朝之前,羅貫中在動筆之時,為何不找那些人,偏偏要找劉關張做為主角?

是他們的武力不足嗎?劉裕可是名副其實的萬人敵;是他們不夠血性嗎?冉閔對胡人大開殺戒,殺的羯和匈奴幾乎滅族,讓我等中華子孫何等揚眉吐氣;是當時的局勢不夠複雜?南北朝十六國,五代十國,局勢可以說是錯綜複雜,可以大書特書的情節,應該不在少數。

然而,羅先生,還是選擇了三國。

我們在南北朝,在五代,都聞到了血腥,看到了爭伐,親歷了驍勇,只是,少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我們一直想要得到,偏偏在那些朝代無法得到,那些朝代,可以定義為幾種型別:篡權,無賴,白眼狼,忘恩負義,血腥,縱慾,奢迷,屠戮。

這些,三國裡也有,然而,相比三國,那些朝代裡,偏偏沒有那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物。

而這是中華子孫血液中流淌的一種情結,我稱之為“中國式兄弟情義”,中國式兄弟情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我認為春秋戰國,也是一個充滿兄弟情義的時代,那一種“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士為知己者死”情結,每每想起,心中不由的仍一陣陣熱血上湧。

與錢無關,與權無關,與利無關,義之所至,義無反顧,在三國的蜀漢集團,體現的淋漓盡致。

以劉關張趙諸葛為骨幹的這樣的一個組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組合。劉備一個賣草鞋的,能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圖大業,除了自身的領導才能外,和他能組到這樣的一個超強的“士為知己者死”陣容,絕對關聯。

沒有任何史料表明,劉關張很早就認識,他們應該是在共同討伐黃巾軍起義中結識,並開始互相倚重,雖然沒有羅先生描寫的桃園三結義,但“恩若兄弟”是有準確記載的。說明他們真的是義氣相投,惺惺相惜。

劉備這個人命運比較坎坷,大半生飄泊在外,連他老婆都看不下去了,趙雲在救阿斗的時候,糜夫人就說道:“可憐他的父親半世飄蕩,只得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

見趙雲一直要讓自己上馬,自己步行護她殺出重圍,她厲聲道:“將軍豈可無馬?”為了不牽累趙雲,自己投井而亡。

劉備討到一個這麼申明大義的好老婆,還真是劉備之福啊!糜夫人真的無愧為女中巾幗!他的哥哥糜芳和她相比,就差的太遠了。

這應該是公元207年的事了。這是劉備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候,被曹操殺的丟盔棄甲,灰頭土臉,丟妻棄子,幾乎性命不保。

在這之前的幾年,劉備除了感嘆一下“髀肉復生”,他的事業還是相對的有些前景的。他的二弟關羽放棄了曹操給予的各種優厚待遇,匹馬回到他的身旁,他的三弟張飛也回來了,而公孫瓚滅亡後,趙雲不遠千里,投奔而來,更有諸葛孔明,在他力量最薄弱時候,因為“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加入劉備陣營。

諸葛孔明雖然是一個絕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道之痕

馮葉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