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八章 應對,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昭華見王妃深色憂慮,不由得寬慰道:“母親不必憂慮,水災就是在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才危害最大。如今父親雖然親至前線,但是此時已見災情分曉,更何況還有馬和、李興、海童這幾個穩重的在身邊,定不會讓父親親身犯險。”
“我怕的倒不是這個。”王妃搖搖頭道。
“災情雖然險峻,但是人定勝天,”張昭華便道:“洪水之後雖然有傷痛,不過最要緊的還是復建,以前直沽只是個小鎮子,如今正好可以上奏朝廷,在這裡營建一座大城市,城池高固才會讓百姓心安。”
“你說的不錯,”徐王妃深以為然:“我記得老家安徽,有一個叫壽春的地方,城池三面環水,常受洪澇災害威脅,一旦遭遇暴雨,城內積水匯流,而淮河水漲起來,甚至還有倒灌的傾險,內外兩股激流,經常是一片汪洋,百姓葬身魚腹者不知凡幾。但是從宋時修築了城牆之後,幾次大水圍城,都安然無恙,那城牆修建,據說很有機關,也很牢固,不知道能不能把這樣的工藝擁在直沽城池的修建中。”
王妃這樣說著,又嘆了口氣:“其實我擔心的,也不是這個。”她說著站了起來,對阿葳道:“把輿圖掛起來。”
阿葳將牆上的一幅字帖取下,把桌子上的輿圖掛了上去。張昭華走進一看,發現是北平府下轄地區的山川地貌圖。
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平府下轄三河縣(隸通州)、香河縣(隸漷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大城、保定三縣),每一處地方標識很清楚明白,山川地勢也有據可循。張昭華以前在糧長那裡也見過這樣的輿圖,看是能看得懂,但是還是有些費勁,而且因為都是一樣的顏色,密密麻麻的看的人眼睛不舒服。
“信還是送的晚了,”王妃道:“災民肯定有往北平來的,不過幸好也不會走的太遠。你父親臨走前說,災民北上,一定要截住,但凡大災,必有大疫,疫病是會尾隨這些災民來的,一旦入北平來,那就無法挽回了。”
“齊化門和崇仁門。”張昭華想到這兩個門附近的坊區是什麼條件,她也跟著膽戰心驚起來。
“崇仁門東邊快出了城郭有一塊墳地,”王妃道:“就是洪武五年大疫疫死的人埋葬的地方,死了那麼多人,屍首堆積成山都沒有人來認領,不是因為避疫如避惡鬼,而是因為一家但凡出了一個染疫的人,這戶人家幾乎都算是死絕了。”
“防疫是重中之重,”王妃道:“直沽不可有一人進北平,府兵和燕山衛抗洪,災情險峻,不可能再分出多少兵力阻攔災民往北平城來。”
張昭華道:“使司衙門和各處的州縣衙門,應該也有救援和防治措施——”
“縣衙人少,”王妃道:“怕就怕什麼都還來不及反應呢,就稀裡糊塗地讓災民入了城。況且布政使司的政令一個時辰前才發了出去,傳到地方早就是明日黃花了。”
王妃說得是實情,當然還有另一個實情就是北平這地方不比其他地方,官場就是那種得過且過的風氣,誰不是最盼望趕緊調走,大到布政使小到縣官,都是這個心態,所以燕王這個統轄北平府的藩王,當真是十分不容易做。抗災若是指望這些官員,那就都完了。
“這個地方,東安縣,”王妃指著地圖上一處,道:“是直沽入北平的必經之路,地方不大,而人口也不多,最主要的是,那裡還有一處全燕境最大的養濟院。”
國朝的社會保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洪武一朝,州縣有養濟院接納鰥寡孤獨的窮人和乞丐,每個月還有口糧,還有資善堂、粥廠等慈善機構賙濟無依無靠的人,對於沒錢下葬的人,甚至還設有漏澤園安葬他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這就是安葬在戰場上死亡的人了。
據王妃所說,東安縣的養濟院是在洪武二年建造的,之後洪武五年因為北平大疫,這座養濟院塞滿了人,所以重新擴建了兩倍不止,地方大得很,而且因為也是善政,王妃每年都要關照各地養濟院,給這裡居住的老人和小孩子,送錢送物,甚至惠澤了當地的百姓,所以在當地很是受到愛戴,每當看到王府的車架進城,東安縣都是扶老攜幼出城歡迎。
“養濟院有很大的地方可以空出來安置災民,”王妃道:“就在這個地方施粥施藥,一來是分擔直沽那邊的壓力,二來是阻止災民北上,防治疫情。所以我打算親自去一趟東安縣。”
“母親為何要親自去,”張昭華大驚道:“只需要派人過去就行了,如今父親不在府中,世子也不在,北平就需要母親坐鎮,如何能輕易離開!”
“北平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