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四章 芽茶,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錢嬤嬤講的北平就告一段落了,因為張昭華不多久也要去那裡了,有很多很多的時間,能自己親眼看到,親身感受了。

然而長長的納徵單居然還沒有讀完,諸王納妃聘禮清單是延續宋朝的,除了有金、綵、錢、綾、羅、絹、馬、酒,還有“茗百斤”。這個茗,實在是大有來歷。

皇帝給的聘禮中的香茗,有非常雅緻的名字,叫“啟沃承恩”和“太平嘉瑞”。這種茶葉,不是散茶,是團茶。

團茶就是加工壓成的餅茶,呈餅狀和團狀,喝過普洱茶的就知道,是那種厚厚的需要掰開的茶餅模樣,也有圓乎乎的球狀,這起源於唐朝的發明了蒸青作餅的技術,畢竟唐朝有貢茶院,即製茶廠,組織官員研究製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在一系列《茶經》裡提到的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之後,茶餅就出現了。

宋朝因為社會經濟的急速發展,製茶技術發展地更快,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起來。團茶有繁多的名目,還雜有各種香料,當然也依據採製的時間、場地、芽狀和品位,分很多檔,叫“綱次”。

皇帝聘禮中的這兩個團茶,就在綱次上,但卻不是最好的,因為最好的如今已經制不出來了,像第一綱的“龍焙貢新”,為最早上品,開焙十天就要急馳入貢到京城,蘇軾也曾為喝過一口這樣的團茶而十分喜悅,寫了詩讚頌“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

東京的仕宦人家往往流行鬥茶,誰家有更名貴的香茗,總要精心調配香料,然後誇耀一番。和唐朝喝的“茶湯”裡面放的蔥薑蒜或者胡椒這種辛辣的東西不同的是,宋朝的茶湯,使用“龍腦和膏,又雜珍果香草以助其香”,加的是各種名貴的香料。

這樣的龍鳳團茶本來製作過於精細,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更何況達官貴人們花費大量的金錢來“鬥茶”玩樂的生活方式著實奢侈,也只有宋朝人才能玩得起,到了元朝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治者自然不喜歡這種過於精細委婉的茶文化。

本朝的洪武帝更是討厭的,草根出身的皇帝沒有宋朝皇室骨子裡的風雅,他不會品鑑也喝不來,也不能理解這種浪費民力的喝茶辦法有什麼好處。

所以洪武二十四年,皇帝一旨“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令各地直接進獻芽茶,廢團茶而興散茶,這就是後世即衝即飲的喝茶方式了——但是宮中還有洪武二十四年以前各地進貢的團茶,這該怎麼辦,皇帝便大手一揮,反正宮廷一切制度都是延續宋朝的,那麼宋朝婚禮中要下茶聘,這東西就全做聘禮散給親戚吧。

於是張昭華就有幸看到了名貴的團茶,揣在手上細細看了半天,不過就是茶葉擰巴在一起團成的球,看著跟幹樹枝一樣,聞起來倒是香味撲鼻。

“這名字其實取的好聽,”張昭華放下了團茶,道:“啟沃承恩,太平嘉瑞。”

“這是宋朝傳下來的名兒,”錢嬤嬤道:“而且給您的和給太孫妃、親王妃的茶葉,還不太一樣。”

據錢嬤嬤說,給親王妃的是“御苑玉芽”、“萬壽龍芽”,比給張昭華的要高一個綱次;而給太孫妃的是“龍鳳團茶”,而且還是密雲龍,比之親王妃的還要高一個綱次。

張昭華起先還不知道密雲龍是什麼茶葉,後來得知居然就是大紅袍!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巖茶中的名叢珍品,本來就少,而此時被入貢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巖壁上的那幾棵茶樹的葉子。

其實聽到“大紅袍”這個名字,張昭華忽然想起曾經聽過的大紅袍名字的來歷,也就發生在此時,據說是這種茶葉治好了馬皇后的病,所以皇帝賜紅袍一件,命人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採製茶葉悉數進貢。

但是她這麼詢問的時候,錢嬤嬤就哂笑她了。

“有喝茶就治好了的病,”錢嬤嬤道:“這個我信。但是去治好皇后娘娘的病,這個絕對沒有。大紅袍指的是狀元身上那身紅袍,是洪武十八年恩科的狀元被這茶葉給救了命回來,而不是先皇后。”

據錢嬤嬤說,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得救後中了狀元,為報恩情,狀元以紅袍披茶樹,故得“大紅袍”之名。

但是此時官方名稱是“密雲龍”,大紅袍只是當地人這麼叫的。

張昭華嘆了口氣,然而這一聲讓錢嬤嬤會錯了意,以為是她由茶葉的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