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登聞,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車經過了宮城的正南門,此門名叫午門,南京民間俗稱午朝門,因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前一條御道街上,行人卻不多,張昭華得以看得清楚。

南京都城的午門和後世故宮午門相似,為三孔門券兩邊有雙闋建築,頂上構築雁翅樓,底部漢白玉須彌座印在張昭華的眼裡,帶給她熟悉的感覺。

然而讓她眼前一亮的,並不是午門,而是午門碩大的皮鼓——

登聞鼓!

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張昭華電光火石之間忽然就明白了,是皇帝設立,讓冤民敲鼓申訴的東西,即某些重大案情和冤抑莫申者,超出了一般訴訟管轄和訴訟程度之範圍,便可敲擊此鼓,直接向最高統治者申訴。皇帝將親自受理,官員如有從中阻攔,一律重判。

此制度並不是明朝獨有,而是沿襲了以往,早在西周之前就有了登聞鼓制度的雛形。所謂“有獄訟者搖鞀”,鞀就是古代大臣用於伸冤進諫的一種小鼓。周禮甚至提及了西周有一個著名的路鼓制度,允許有冤無門者來擊鼓申訴,講冤情直達於上。

唐朝是登聞鼓制度的確立和形成時期,而宋朝的時候,走登聞鼓訴訟的程式已經完善。宋朝整體的司法制度非常嚴格,不但設立了完備的登聞鼓院和登聞檢院,而且還派重要的官員任職來管理登聞鼓。

元朝甚至也保留了登聞鼓,直到國朝,開國皇帝十分注重下民申訴,為了愛護百姓,特許直奏皇帝本人。也就是說,在最初那幾年,只要有人敲鼓,皇帝就親自接見。哪怕是東家丟了一隻雞,西家少了一頭牛,也由皇帝聽聞訴訟、親自裁決。

張昭華就是見到了這個東西,才算看到了希望。

她跳下馬車,直奔這面登聞鼓而去。

然而令她驚訝的是,她明明看到這面鼓周圍並沒有人,當她靠近的時候,卻突然冒出來了四五個,將她攔下了。

“你有何事,”為首的人明顯是侍衛,上下打量她,道:“敲鼓作何?”

“我有冤情要上訴!”張昭華激動道:“要直達天聽!”

“上訴天聽是不可能的,”這人道:“你有什麼案件,受理、稽核、上呈,是檢察御史來負責的,審判是六科給事中和錦衣衛一員輪流負責。”

“不可能,”張昭華精神都有點不對了:“登聞鼓敲響,是能面見天顏,直訴於御駕之前的!你們不能阻攔我,否則會重判!”

“洪武十二年以前,確實都是皇上親自過問。”這個侍衛還算是好聲解釋道:“只是多得是刁民愚頑,藉機誆騙,反而擾的陛下再難清靜——所以十二年之後,就改了制度,由官員受理了。”

“你若不信,”這個人把手攤開道:“自去敲吧。”

張昭華愣在那裡,不知道是要再往前走一步,還是後退。如果又是官員受審,那豈不是又是要重複應天府衙的情境。她便喃喃道:“我有冤情要訴,難道就沒有能面見天顏的辦法麼?”

她聽到那些人在旁邊嘀嘀咕咕,倒是有一個人道:“你若真有十萬火急的事情——”

他話還沒說完,另一個侍衛狠狠瞪了他一眼,道:“不要胡說!”

張昭華卻抓著那個人懇求道:“大人有話請說,請給民女指一條明路罷!”

“我說的可是一條不回頭的路。”那人躊躇半晌,不得已道:“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有個從龍陽縣來的典吏,名叫青文勝的,他敲響了這鼓,他呈遞的奏疏驚動了宮裡的皇上。”

洪武二十四年,龍陽地濱洞庭,連年洪水為災,許多障垸田廢賦存依元朝舊例,總額浮至三萬七千石。百姓如牛負重,有的逃走他鄉,老弱病殘活活餓死。以貢生起為龍陽縣典史的青文勝面對如此民困窘況,痛心疾首,決意為民請命,甘冒越職越級呈訴罪名,連上三疏,他大聲疾呼:“地本彈丸,賦同大邑……民難堪命,天鑑唯聰!”然而,這三道奏疏如沉大海。

於是青文勝親赴南京,慨然詣闕,準備面奏皇上。到京後,青文勝要求見駕,因官職卑小,被擋殿外。於是借早朝之機,跪稟於大官橋馬之前,請為代奏,亦遭拒絕。嘆道:“半途而廢,有何面目歸見父老!”便決心捨身活民,擊登聞鼓以進,系疏於髮髻,自縊於登聞鼓下。

青文勝死諫於登聞鼓下,才驚動了高坐龍椅的朱老皇帝,憫其為民殺身,便蠲免龍陽縣積欠,並免浮額二萬四千石,每年歲交止以一萬三千石為額。青文勝死後,一僕裹屍而還。縣民感恩載德,為他立祠城東。子幼婦寡,貧不能歸,養以公田百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