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七章 修撰,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根據朝廷頒佈的禮儀,皇太孫朱允炆要在早朝之後,來到文華殿裡聽講。東宮詹事府的官員請他升座,他便坐在他父親,先太子朱標坐過的椅子上,然後等待侍講師傅入殿行禮,然後內侍為他展書,伴讀先為他朗讀數十遍經文,退而復班次,才有侍講官上前為他講解。
今天講課的師傅是翰林院修撰黃子澄,這是個極有學行之人,洪武十八年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三。如今伴讀東宮,而今日為朱允炆安排的課程,是《大學》,而講稿就是朱熹的《四書集註》,按說《大學》是朱允炆早就讀過的,但是皇上說了,以前讀過,現在仍需再讀,深讀之,慎思之。
這話絕沒有錯,因為在另一個地方,還有一個人在發憤苦讀著《大學》,而這個人也是五歲的時候就將這本書通讀過了,甚至還能全文背誦,只是當他越來越年長的時候,就發現這本書他仍需精讀,這人就是楊士奇。
於是朱允炆聽黃子澄開經講述,乃是治國齊家這一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這裡面所有的意思,朱允炆都知道。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的人,是沒有的。所以君子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這樣他即使不出家門,也能完成對國民的教育。因為在家孝順父母的道理,就是侍奉國君的道理;在家尊敬兄長的道理,就是服侍上級的道理;在家慈愛子女的道理,就是慈愛百姓的道理。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
孝,朱允炆做到了,甚至普天之下,比他做得更好的人,再沒有了。懿文太子病重的時候,朱允炆親視湯藥,片刻不離,不眠不休十幾個晝夜,等懿文太子去世之後,他的脊背已經彎曲到直不起來的地步了。既然父親去世,他能孝順的就只有母親和爺爺,他晨昏定省,孝道無違。
悌,他沒有兄長可以去悌,虞懷王朱雄英早在八歲的時候就薨了,他就是東宮最大的孩子了,還有三個比他年紀小的弟弟,允熥、允熞、允?,還有三個妹妹,江都、宜倫、南平。他對待他們,都是盡心竭力,關懷備至。他和三個弟弟,用膳則同桌,睡覺則並床,有一回皇帝來到東宮,看見他和三個弟弟坐在床上頭靠著頭,高高興興地談著什麼,皇帝非常高興,隨口就吟出“兄弟相懷本一身”的句子。
而他也不假思索地對出下聯“祖孫繼世宜同德”,讓皇帝大喜過望,撫著他的脊背道:“允炆大有長進,朕選了個好太孫啊!”
慈,朱允炆如今已經有了一個一歲半的嫡長子,憨態可掬,十分惹人喜愛,他常常抱在懷裡,想著他小時候,父親也是這般將他抱在懷裡逗弄,彼時慈心,恰如此時慈心。
這所有的孝、悌、慈,都是出於他的天性,他對父母的孝敬、對待兄弟的關懷、對待子女的疼愛,都毫不遜色於他的父親,這是無可挑剔的。只是光這樣便足夠了嗎,便真的如書中說的,能“成教於國”嗎?
他想想自己登上皇太孫之位,是因為自己的父親是太子,而他又是太子的長子,而他這個太孫,並不是本事高強,也不是眾望所歸,無論是閱歷、才智還是修養,都不如他的父親遠矣。雖然有皇帝為他開道,為他壯勢,只是他將要得到不是鮮花美酒而是一根仍然長滿了利刺的皇權棘杖。
而那些利刺不是皇爺爺對父親說過的功臣勳戚,事實上,經過皇帝的剪除,這些勳臣早已凋零無幾,剩下的也縮如鵪鶉一般,這棘杖上的利刺,乃是那些擁兵自重、各霸一方的藩王們,也就是朱允炆那些分封出去的親叔叔們。
這些藩王叔父們,都掌著兵權,有的甚至還掌握重兵。按照朝廷規定,每位藩王可擁有三支護衛軍隊,而洪武十年的時候,皇帝又下令增加秦、晉、燕王的軍隊,秦王原有護衛軍一千四百五十一人,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四人;晉王原有護衛軍一千六百三十人,增加到二千二百五十一人;燕王原有護衛軍一千三百六十四人,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