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豈曰無衣,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帝培養的武將,都是長大之器,培養他們就是一步步代替了勳貴遺留的空缺,然而新帝用人,不如他的祖父一般,有膽量有識人之明。\r
大王夫人連連點頭,道:“你說這些人都不是好的統兵大將,那誰能獨當一面呢?”\r
張昭華沉吟道:“我不是說耿炳文不能獨當一面,此人善守,而且以他和張士誠耗了十年的經歷來看,他耐心十足,且防禦有術,在守城這方面,應該無人能敵。朝廷用他,其實用對了。若是耿炳文堅固城池,恆久防禦,以一個拖字,就能耗盡咱們燕軍的銳氣、糧餉,咱們以一隅敵全國,最忌在一個地方久攻不下,以漢七國的例子,七國的軍隊在梁孝王的城下,耗費了多少時日,最後居然被朝廷之師殲滅,這就是前車之鑑。”\r
“耿炳文老成持重,也知道漢七國的例子,也打算這麼做,”張昭華道:“只不過咱們這個皇帝,卻不是漢景帝,況且身邊還有齊泰、黃子澄這樣急功近利之人,以他們削藩的態度,必要迅速、必要立時見效,不肯稍微緩上半口氣,那麼對於剿滅咱們燕軍呢,也是必要看到成效,若是耿炳文稍微敗了一場仗,也就是說,北伐軍隊在耿炳文手裡,稍微受挫,這兩人就會立刻無法忍受,會說服皇帝,將耿炳文這個老將撤換下去的。”\r
張昭華聽到京城耳目送來的線報說,其實黃子澄和齊泰都有比較中意的人選,只是新帝似乎更信任自己的親家,執意任命了耿炳文,所以黃子澄不得意,肯定會極為關注北平戰事,要是耿炳文那裡吃了一丁點敗仗,自然要在皇帝耳邊吹風,把耿炳文這個老將換掉的。\r
而且張昭華還知道,早在南軍還未抵達真定的時候,耿炳文的兒子耿璿就曾經建議,應該派精銳部隊出其不意直取北平,一舉攻佔燕軍老巢——然而這個很有可能改變戰局的建議並未被耿炳文采納,由此可見耿炳文魄力不足,雖然也有長期耗敵的打算在,但是對上燕王,他就是那個缺乏勇氣的人,先期一定會吃敗仗。\r
吃敗仗就會讓朝中非議之聲大起,其實每一場仗打起來,非議之聲都大,比如春秋魏文侯任用樂羊子為將討伐中山,勸諫的竹帛裝了幾大箱,但是魏文侯用人不疑置之不理,最後樂羊子果然取得勝利。但是新帝是個搖擺不定沒有恆心的人,他禁不住黃子澄和齊泰的遊說的,臨陣換將就是必然。等到耿炳文被換下,新帝沒有提拔新人做大將的膽量,燕王差不多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了。\r
“不,”張昭華忽然想起來一個人,她不由自主地往徐王妃的臉上看去,心中卻倒吸冷氣:“若是中山王的長子,王妃的親兄,魏國公徐輝祖被任用做大將的話,那可就不好了!”\r
王妃和魏國公府決裂的事情,在府中已經不是秘密了。這也是燕王起兵的必然結果,徐輝祖一向是忠於新帝,之前高熾高煦從京師回來的時候就說,徐輝祖這個舅舅,居然比朝廷監視還嚴。若是新帝任命徐輝祖做大將,到時候和燕王對上,絕不會留情,而徐王妃夾在其中,不管傷了誰,她都禁受不住——而徐輝祖自幼傳授了中山王徐達的文韜武略,高皇帝對他也是十分器重,張昭華記得燕王也提過幾次,說他這個內兄,的確是善於用兵之人。\r
張昭華心中有如鼎沸,沒想到徐王妃居然看出了她的想法,輕描淡寫地就把她的疑慮說了出來:“我大兄輝祖,一向忠心。可惜主上並不相信他的忠心,反而因為裙帶的關係,屢次懷疑他和咱們燕府交通。如今有人可用的時候,朝廷絕不會任用大兄,若是有一天無人可用了,他勉強也能帶兵,只是他要是敗了,主上會覺得果然如此;若是勝了,主上反而會更增疑心。所以我這大兄,始終不會受到真正的任用,很難說他會親臨第一線。所以我是最沒有什麼負擔的,你們都不要替我擔心。”\r
張昭華一想果然是這樣,總算放下心來。她咧了嘴巴笑起來:“聽聞朝廷那邊,總是拿咱們和漢七國作比,整日叫囂什麼滅燕有如反掌,殊不知當年景帝手上,有太尉條侯周亞夫,有曲周侯酈寄,有將軍欒布和竇嬰,而如今咱們這個主上的手裡,盤算來去,也只有耿炳文能用,卻遠不能與周亞夫這樣的古之名將相提並論,這也是天授父親功成!”\r
她說著就朝幾位官夫人看去,果然看到她們面色不自安,因為朝廷鑑於北平布政司官員大都投降了燕王,所以在真定另設了平燕布政使司,還投書進北平城裡,要求這些官員反正,朝廷既往不咎。\r
雖然這些官員表面上不為所動,但是私底下肯定心思浮動,張昭華今日當著她們官夫人的面說這些話,就是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