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三章 不夜,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張昭華道:“雖然說音樂這個東西,貴在哀而不傷,但是昔日陳後主以《玉樹後庭花》亡了國家,但是同一首曲子,唐太宗也聽過。”
“唐太宗是聽過後庭花,”楊師兄對她這樣的年齡這樣的見解很是驚訝,不由得用手摸了摸她的頭,笑道:“但是人們總記得的,不是後庭花,而是《秦王破陣樂》。”
“如此,楊阿哥對樂聲似乎很有見地,”張昭華一本正經地問道:“那你說,音樂的作用是什麼呢?”
這回楊師兄似乎被問住了,他沉吟了一會,張昭華能看到在遠方燈燭的掩映下,他細長的眉眼有如一泓清水一半流轉了許久,才道:“靜能引、弱勝強、卑莫犯、蘊至道、保太極,就是樂的功效。”
張昭華和端哥兒都聽愣了,張昭華便搖頭晃腦道:“斯言甚善,斯言甚善吶!”
忽然“砰”一聲巨響,驚得三人都抬頭去看。原來是敲響了梆子了,這種硬木梆子敲起來大家都熟悉了,是用河南話唱的,全憑一聲吼,聽半天聽不出來在唱啥,但是樂聲高亢激越,悲壯粗獷是真的,這東西絕不是豫劇,其實有那麼一點後世秦腔的風格,因為梆子一響起,全村的人都能拖上長長的音腔出來,七拐十八彎地,但是卻莫名覺得暢快。
“還是梆子敲起來有勁兒,”顯然端哥兒這個從小在永城長大的孩子,還是喜愛自己家鄉口音的,“緊打慢唱,再開了鈸——”
“這是從陝西和山西帶過來的,也不是河南本土的東西,”楊師兄道:“是跟著移民到了河南的,這裡面有陝西同州、山西蒲州的聲腔,不過似乎放上河南官話,也很有味道。”
“你怎麼什麼都知道哇,”張昭華由衷地感嘆道:“是書裡面寫得麼?”
“我看過的書裡,還沒有寫道這些東西的,”楊師兄搖搖頭,道:“但是不敢保證天下就沒有專門記錄音腔樂聲的書,如果有的話,希望不會在蒙元百年禍患中消失。”
蒙元百年禍患中亡佚的書,哪裡比得上後世滿清修編的一部所謂天下書無不盡的《四庫全書》對中華古書的削刪篡改!有謂古書三大厄的,水火、兵、蟲,就是書本都害怕水火之災,兵禍和蟲吃鼠咬,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若是碰到清人纂修的《四庫全書》,那都不算什麼禍事了!
“楊阿哥可以蒐集天下散落流佚的古籍,”張昭華道:“輯錄百家,編纂成書,囊括古今,以為傳世——”
“哈哈哈,”楊師兄似乎笑得胸腔都在發顫,良久才道:“如此嘉惠學林,功在千秋之舉,豈獨我一人能完成!怕是皓首窮盡一生也不得完成九牛一毛,你這女娃娃的心,似乎大得很嘞!”
張昭華猛然想起,歷來編書都是朝廷的事情,舉全國之力方能告竣,一個人就是有通天之力,也不能自己一人完成。
“我說的是,蒐集珍稀的古籍。”張昭華道。
“那也是十分艱難哩,”端哥兒道:“誰家有這種珍稀古籍,不是當做珍寶,就是看都不讓看,何況抄錄借閱呢——”
“學問再難得,也都讓人學了,一本再珍貴的書,如果長久不被人看,誰還能知道有這麼一本書呢,當初寫這本書的人一定氣死了,”張昭華道:“作者本來想著書成之後,要天下遍觀,婦孺皆知咧,卻沒想到被敝帚自珍,被人藏起來不得現世。”
三個人哈哈笑了一場,又抬頭望天——土地神神龕前面已經開始放煙火了,當真是光明照地、燦如雲霞,一時間城下人大聲歡呼起來,聲震天地。
一大顆煙花被爆上天,在天空中炸開一朵大火球出來,火星稀稀疏疏竄向四周,旋即又消失了,真是流光溢彩,把一片山林田壟映照地都成了各種顏色。
“喲,”有人叫道:“快瞧啊,金銀柱!”
只見一根根白似銀黃似金的煙花柱子炸了開,豎了起來,一瞬間有如萬千絲絛吹落,當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底下呼喝的人更是激動,俱都看得目眩神迷。
“哦,倒忘了!”端哥兒從自己腰上的囊袋裡掏出了一把東西來,道:“我這裡也有煙火!”
他分給楊師兄和張昭華,教他們把這種帶棍的橢圓形的小煙花捲起來,摺疊成三角狀,從旁人那裡借了火來,點燃了手中的爆竹,這種小小的煙花可以發出“嗤”的一聲,彩紙中能噴出白色的焰光來,只要轉動雙手,手中的火焰就成了一束明亮的光源,上下揮動之間,這小煙花流出一點點花火出來,四下飛躥,等快要燃盡了,端哥兒就讓他們遠遠扔出去,就會在空中或是落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