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0部分,女主三國,莫莫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益是不相等的。有經濟學家認為,不相等是暫時的,相等是絕對的。學過價值規律的讀者,請不要取笑這種理論。說不定這種理論早已經進入了你的骨子裡。

當某個行業的利益偏大了,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那樣的經濟學家一定會認為,由於商業的趨利性,必將產生社會資源的流動。更多的資源流向多利行業。直到該行業利益與其它行業持平為止。

但是,流得動嘛?企業只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企業是有固定資產的,企業絕不是想流動就能夠流動的。也不是說沒有流動,是說那種流動是極為緩慢的。除國家直轄行業之外,暴利行業也是不太可能長期維持暴利的。他們的利益也在慢慢地向其它行業趨近。但是。往往還沒有等到利益持平的時候,新的暴利行業又產生了。

“向管理要效益”那種類似於上大學理論的理論,在此就不提了。只要你選擇了一個夕陽行業,無論你怎樣精於管理,你都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的。

……

個人服從於集體,集體服從於國家。鍋裡有了,碗裡才有;大河滿了,小河才怎麼怎麼。瞧瞧,真是太亂了。真理與謬誤混在一起,讓人難以識別。

人貴直、文貴曲。文學作品,總是曲折的好。其它應用文體,有時候也是這樣。就比如前面說過的考大學理論,明明是宏觀政治理論,但卻被當作個人學習理論去貫徹執行了。事間萬物,總是這樣的複雜,總是不肯直來直去。

也還是有個別原來直來直去的人,曾經說出了直來直去的話。但是,人們願意聽嗎?多半是不願意的。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有很多種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另一種是“只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性情的”,後一種理解意味著“孔子認為大多數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與不能改變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一種說法,是人的性情。持這種理解的人認為,孔子認為,人的性情,是不以貧富、貴賤的區別為前提的。於是,這種理解又與前面“不可改變”的理解相聯絡。但是,孔子又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並且還主張“有教無類”。這說明,孔子認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變的,需要時時加以引導才行。這又與前面“可以改變”的理解相聯絡。最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在總體上成為了一句廢話。

另一種說法,是等級、地位的世俗的東西。並因為這種說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隸等級制度的鼓吹者。這種說法,在曾經批孔的歷史上占主導地位。

那麼,孔子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已經知道,“不移”,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教無類”相矛盾。由此可以證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說的並不是教育。孔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這個不錯,但孔子也是人,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什麼?就是為了希望自己有所改變。可惜,改變並沒有發生。最後,作為思想家的孔子發現了改變與不改變的規律,這才說出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孔子自己,就是一個想改變而未能得到改變的吃虧者,因而說出這番話,並不能說明孔子贊成這種不改變。孔子留下此話,是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不要做那麼多的無用功。

已經明確了,孔子所說的不能改變的東西,就是等級、地位等世俗的東西,而與人的性情全然無關。孔子發現,上等人,這裡說的是世俗的上等人而不是思想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上等人的後代,能夠輕易成為上等人;而下等人的後代卻不能。因而,才說出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這就是說,身為下等公民,再怎麼努力,也是很難成功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無米不成炊,有錢好辦事。本小利微,本大利厚。因而“上智”與“下愚”不移。

第二卷 第306章 產業配套

第306章 產業配套

孔子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相當難聽的。因而絕大多數社會底層人士都不願意相信孔子的這種說法。他們更願意相信拿破倉說的“不願意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他們整日做夢。某某人,只花了兩元錢就中了五百萬;某某人,五百元起家現在已經有千萬資產了……他們嚮往這些榜樣,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成為這樣的榜樣。他們沒有想過,這樣的榜樣,全社會有多少人。

並不是說,應該打消希望,而是應該打消夢想。上智與下愚不移,作為士兵來說,想當班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九八做星嫂

李一一

[網王]立海大的撿球替補

嬌綠

妖女修仙錄

無組織

甜心栽跟斗

閃啊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