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2章 輪船,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72章
學會。
大明第一個學會誕生於什麼時候?
沒有確切的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河書院之前,大明只有學派,而沒有學會。興乾後隨著天下書院大興,書院內的學生人數的增多,學生在校外、校內組織了一些團體。最早的是興乾元年在清河書院成立的清河體育會。從次年起,又有學生在京師、南京等地的書院又紛紛按省籍組織同鄉會,如湖廣同鄉會、山西同鄉會、浙江同鄉會等,除互助、交流學習經驗、組織活動外,還出版會刊。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南京國子監在興乾四年,建立的大明科學社,這是大明第一個民間綜合性科學團體,匯聚了各門學科的精英,也是一個不以地域同鄉為基礎的學會,他們在交流學習的同時,又創辦了《科學》雜誌,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為宗旨。很快這種“學會”就取代了舊時的同鄉會,到了興乾八年時,幾乎每一個書院都有不止一個學會。
南京國子監機械學會,只是國子監眾多學會中的一個,儘管只是其中之一,可是因為有校外企業以及畢業會員的資助,在國子監內他也擁有一棟屬於學會的三層會館。
每個週末的下午,在機械學會的會館內,都會有一場研討會,而研討的話題也是機械,是各種各樣的發明、改良,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大明的工業之所以得到飛速的發展,也正得益這種開放式的討論。
與另一個時空中,西洋人為避免發明為他人搶注專利,而在發明過程中千方百計的保密不同,大明的學者們卻在這一過程中持以開放的態度,他們樂意將自己的創新公開,並積極徵求他人的意見,進而完善自己的發明。而這種心理上的開放,正是受傳統士人思維的影響,尤其是對聲譽的看重使得他們不屑於搶奪他人的發明,並樂意為他人指點,這恰恰正是千年來士人交流中那種亦師亦友的傳統影響。
而這也無形之中,徹底覆復了科學創新在東方的發展步驟,歐洲從珍妮機為起點的工業革命,直到愛迪生之前,歐洲的科學創新往往都是個人成果——一個個發明家改變了歷史。但個人的力量總歸是有限的,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往往因為精力有限,只停留在精力階段。
最終愛迪生改變了一切,他率領研究團隊進行試驗,而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在某種意義上,愛迪生髮明瞭“發明”本身。建立通用電氣公司之後,工業實驗室被推廣到每一家工廠,生產與研究緊密結合。也正因如此,才有了19世紀後期的科技大爆發。
而在興乾十七年的大明,儘管那種把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模式應用於“發明”本身。在工業實驗室中“發明”像一件工業製品,可以被拆分為各個環節,放在“流水線”上由各個領域專家分別鑽研,最終被組裝成有效的專利的“產研”結合的體制還沒有建成。但另一種“群智”模式卻改變了發明家本人的單打獨鬥。
類似於舊時士子們拿出各自的文章、詩詞請人點評、指點迷津的方式,被應用於發明創造之中,在學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拿出他的設想,與眾人探討,往往總能獲得一些收穫。
置身於機械學會的大廳中,朱和域看著發言人在那裡展示著他們的發明,有些發明偶爾也會讓他眼前一亮。即便是年青,他也能意識到有些發明確實很有“前途”。
“這個混棉機的構想不錯,將各種不同成分的原棉混和均勻,進而棉花降低成本……”
朱和域一邊點頭,一邊尋思著是不是可地考慮投資這個發明,在那個人講解著他的發明時,就有人在一旁提供意見,幾乎每一個提供建議的人,都是從自己擅長的某個方面,而在這個過程中,那個人似乎也有不少收穫。
“下面請機械工程系十六級的李義上臺。”
“到你了雲臺。”
朱和域扭頭對朋友說道。
“加油!”
就像是父親的鼓勵一樣,朱和域右手握拳對朋友作著鼓勵的手勢,儘管對於這個手勢李義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他還是感受到朋友的鼓勵,深吸一口氣,他便捧著一個輪船的模型走到了臺上。
“見過諸位仁兄。”
行揖見禮後,李義深吸一口氣,看著眾人說道。
“從所周知,自從興乾六年蒸改良了蒸汽機之後,蒸汽機就得到大規模應用。從織布到火車,第二年就從陸地來到了水上,於是輪船就發明了。”
指著桌上的的輪船模型,李義繼續介紹起了輪船。
“……輪船的“明輪”類似水車,“明輪”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