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8章 故地,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建成,畢竟,與大明不同,當年這裡的信徒非常少,沒有官府的資助,肯定是建不了寺院的,不過現在隨著吳周的佛教徒越來越多,這裡的佛教寺院也會越來越多的……”

明德法師這位法號與國內法師沒有絲毫區別,但是相貌卻與漢人迥然不同,他是孟加拉人,但是卻曾在大明的寺院中學習過近十年佛法。

“現在我吳周佛法能有今日之盛,多虧了大王當年的弘揚佛法決心,若不然,又豈會有教徒百萬的盛景,再幾十年時間,想來我吳周必定人人皆信佛法……”

“弘揚佛法,吳王功德無量。”

妙澄法師點頭贊同道,即便是吳三桂在國內的名聲極臭,但是卻也不得不承認,在吳三桂的推動下,與天竺幾近消失的佛教,再一次興盛起來。就像在這路上傳法時,他就曾在一處天方寺的廢墟中講法,那天方寺院是被當地的佛教徒摧毀的,因為他們需要地點和磚石修建佛教寺。

只不過妙澄法師並不知道的是,吳三桂推崇佛法也是迫不得已,作為一個外來人,在這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地方,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本地的印度教,一個是受莫臥爾王朝支援的天方教,儘管他曾試圖透過讓兒子信教的方式,立足於天竺。但是最終,他還是確定了拋棄天方教聯合本地印度教的基本策略。

作出這一選擇原因,是印度教在天竺根深蒂固的影響力,而於此同時,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開始推動了佛教的傳教,確定傳播佛教,對抗天方教以及印度教的基本策略。

為推動佛教的傳播,早在五年,吳周開始效仿奧朗則布傳教的方式,加重天方教商人的關稅,兩年前諭令摧毀首都等大城市的天方寺廟和學校,徵收天方教徒人頭稅。

而這也是與吳周與莫臥爾帝國矛盾激化的原因,畢竟奧朗則布是個虔誠的教徒,吳周這麼幹,簡直就是觸犯了其逆鱗,可卻贏得了莫臥爾帝國境內印度教徒的歡心。

這是一個看起來極為精明的算計。對於熟讀史書的吳三桂等人來說,他們深知如何去爭取大多數天竺人,誘使他們把對奧朗則布不滿,轉移到對莫臥爾王朝的不滿,進而煽動他們的敵對情緒,於此同時壯大自己。

“法師,待你到了綏德,大王將會親自聽您講法。”

作為吳周國都的綏德,曾是孟加拉的首府,這座城市是70多年前由莫臥兒帝國孟加拉總督蘇貝達·***汗所建,城市中建築大都是波斯風格的建築,五年前孟加拉被吳三桂佔領後,隨即對這座城市進行了改造。城內的許多波斯式的宮殿在戰爭中被摧毀,被夷為平地,原始上建成了漢式的宮殿。

“達卡是莫臥爾人的,綏德是大周的,這裡生活的人們可以不說漢話,但是城市必須是漢式的……”

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

即便是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不是吳三桂說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現在的綏德看似與大明的城市,並沒有多少區別,甚至這座城曾經因城內到處都是天方寺,而號稱天方寺之城的地方,已經看不到了天方寺。

一座座佛寺院和其中的訟經聲,在城市中迴響著,這個地方正在發生變化,儘管吳周並不像大明封建的南洋諸國那樣,從封建之日就有教化土民的義務,但是它卻在亦步亦趨的學習著南洋諸國教化著本地的土民。

無論是曾經消失於此的佛教,還是作為外來語言的漢語,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綏德。或許這裡的人們曾經抗拒著這一切,但是現實生活卻迫使他們不得不選擇接受。

“五十年,也許一百年後,這裡的人們應該大都會說漢話了……”

馬車在綏德的街道上賓士著的時候,謝四新看著窗外的那些相貌與自己迥然不同的本地土人,在心裡默默的說道。

作為吳周的丞相,在過去的五年間,謝四新最關心的事情,第一個是傳教,第二就是漢語學校,兩者都是為了鞏固周國的統治,前者為了讓土人不因為宗教排斥他們這些外來者,而後者同樣也為了統治的需要,當然後者是向大明學習的,大明的封建諸國就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設立太學,建立學校,教授土人漢語,不過短短十年時間,就成功的把許多土人教化成“熟番”,再有幾十年的時間,他們勢必就會歸化成為漢人。

在目睹了南洋諸夏的成功之後,周國奪取了孟加拉後,教授漢語的學堂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孟加拉遍地開花,他們不需要教授四書五經,只需要教授他們漢語,順帶著學習一些簡明版的四書五經——這同樣也是學習於諸夏,畢竟土人不需要參加科舉,只需要透過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繼承帝位?

人間執念

乘龍御天

芝麻糖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