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0章 新問題,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十年,一代人。
一代人的時間足以改變許多傳統。
當來自埃及的人們在那裡為有人居然會離開天朝而感慨萬千時,在吳淞口的數以千計的移民正在走出“移民旅館”,正在踏上前往各地的移民船,這些移民船會把他們送到諸夏以及北美、南非等殖民地,他們會成為殖民地的拓殖者、諸夏的國人,在那裡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相比於二十年前那些被流放的初代移民,現在絕大多數百姓都是主動離開大明,即便是有些不捨,但在“樹挪死、人挪活”的思想下,每年都有上百萬人離開大明,遠赴海外。
“五十六萬八千四百三十一!”
站在吳淞炮臺上,凝視著江口正在遠去的移民船,朱明忠忍不住道出了這個數字,這是今年上半年離開大明的移民人數。
按照這個數字,今年將會有百萬移民離開大明,二十年來,大明的年海外移民人數量,第一次突破百萬!
於17世紀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奇蹟!
而這個奇蹟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在過去的20年裡,大明的商船從最初的幾千艘增加到現在的3萬餘艘。
從南中國海直到天竺洋,到太平洋,大西洋到處都有大明的商船。這些商船大明的商品帶到全世界的同時,同樣也將大量的移民帶到了各個殖民地以及諸夏。
大明正在一點點地走向海洋,裡的人們正在從大陸走向大海。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力量會去阻擋它們走向大海,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使得人們張峰主動投身大海,而不像過去那樣被動的,甚至滿懷傷悲的離開本土。
有很多時候改變往往正是從這種心態上的改變開始的。
見陛下凝視著大海,閻方瑋於一旁輕聲說道。
“陛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往海外移民人數將會突破百萬大關!於大明而言,這絕非幸事!”
作為中書行人的閻方瑋,雖然與顧衍生一樣是元勳之後,但是他的父親閻爾梅在數年前就已經病故,不過儘管如此,皇帝對其評價極高,甚至曾言“一句“死將為厲鬼,生且做頑民”就足表其忠”。或許正因如此,在其身後才被賜諡“文忠”。
作為忠臣之後的閻方瑋也是頗受皇帝照料,作為中書行人的他,極有可能會在幾年後為一部尚書,從此擠身朝廷重臣,就像顧衍生等人一般,在興乾朝,有一半的尚書是中書行人等倖臣出任。
對此,有士林稱其為“興乾弊政”,不過,這並不能改變皇帝以倖臣任閣臣,進而牽絆朝廷的作法。為皇帝“跑腿”的中書行人,往往就是倖臣最重要的來源。
但作為中書行人,雖然是皇帝的“身邊人”,但也必須要顯現出才能,僅只憑“帝幸”是做不到閣臣尚書的。
這時閻方瑋的一句“絕非幸事”,無疑是在否認興乾以來的國策。也就是像他這樣的“身邊人”,才會如此大膽。
“哦?這是為何?”
“陛下,國朝以海外移民為“國策”,究其根源,無非是為了避免流民出現,而歷來造成流民出現的原因雖多,但總的來說不外是土地兼併、災荒、饑饉、兵災,而天下承平時,自然不見兵災,惟有災荒以及其導致的饑饉、土地兼併一直猶如夢魔般糾纏著歷朝,催生歷代流民不絕。”
揖身立於陛下身後,閻方瑋有條不紊的說道。
“所以,我朝自建元以來,行海外封建、鼓勵移民,驅使流民遷移海外,一可避免流民為害中原,二可令百姓無饑饉之憂,因此每逢災饉,百姓既大量遷移,所以,自陛下登極以來,各地雖時有災荒,但皆不聞流民之憂,更不聞饑饉之患……”,
興乾朝是太平盛世不假,但事實上,自然災害從不曾遠離過大明,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翻開史籍,水、旱、蝗、地震等自然災害,比比皆是。“赤地千里”、“汪洋一片”更是不絕於史書。而處於小冰河期的興乾朝,更是年年歲歲皆有自然災害發生。
崇禎亡於流民的教訓,使得朝野上下對其極為重視,在推行一系列相關的救災措施的同時,移民就成為了最有效的辦法。
從興乾元年至今,無論是東北亦或是南洋以及海外殖民地,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吸引了上千萬移民。在這個工業水平落後的時代,在城市工商業無法吸納足夠勞動力的同時,移民的遷移對大明的長治久安是極為有利的,
也正因為看到移民的好處,現在朝野上下在移民問題上,早就達成了共識。從“移民實邊”到“移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