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建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9章 最美愛情詩(三),第五任縣委書記,厙建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了這首經典的問情妙詞。”郭主任說。
“這是一首詠物詞,上闋首句便提出了一個問題,‘情是何物’?這是亙古以來無數人問過,但無人能解的千古之謎,由此把讀者引入一種思索之中。‘天南地北’兩句寫出了雁兒共同飛越的地域之廣和相伴的時間之長,從而側面襯托出其情至深。”郭主任說。
“下句透過強烈的對比,由喜轉悲,‘歡樂趣,離別苦’,只可惜歡樂之趣轉眼被離別之苦替代,捕雁者生生地拆散了它們,天人永隔,悲傷之情,如何言表?如同人間的痴情人一般。”郭主任說。
“雁兒也是情深如許,一隻既亡,另一隻也決不獨活。上闋最後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殉情之雁的內心獨白,既然你已離我而去,我獨存於世,今後千山萬水,終究是形單影隻,獨活無趣,不如隨你而去,從此便可以天上地下,永不分離。”郭主任說。
“下闋是詞人吊雁之言,藉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悽苦,‘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當時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是四處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景象。”郭主任說。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這裡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淒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郭主任說。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作者對殉情大雁的禮讚。‘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文人墨客的憑弔。”郭主任說。
“這首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描繪,再加以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的烘托,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愛情悲歌。”郭主任說。
“全詞情節並不複雜,行文卻跌宕多變。圍繞著開頭的兩句發問,層層深入地描繪鋪敘,有大雁生前的歡樂,也有死後的悽苦,有對往事的追憶,也有對未來的展望,前後照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郭主任說。
“詞人還沿襲《詩經》傳統,採用了託物比興的手法,從表面上看,這只是對雁兒的讚頌,但從深處挖掘,這更是對人間的愛情的讚美。相比較下來,似乎上闋比下闋寫得更為動人,所以,有許多現代的作家常常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郭主任說。
“有哪些作家引用啊?”我問。
“譬如說,武俠大師金庸在他的《神鵰俠侶》中,把這首詞的上闋作為一個主旋律來貫穿全書。瓊瑤也不止一次地在她的作品中提到了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還有許多的流行歌曲中也用到過這句詞。”郭主任說。
“如果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的話,那麼,元好問的這首《摸魚兒·雁丘詞》便是愛情之絕唱,真善美的愛戀,沒有極限也沒有缺陷,飛越了時間的侷限,拉近了地域的距離,緊緊的永遠相連。”郭主任說。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悽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在我心中,《摸魚兒·雁丘詞》就是當之無愧的最美愛情詩。”郭主任說。
“說說你的愛情故事吧。”海水集團董事長陳涼說。
“無可奉告。”郭主任說。
“常書記,常小剛,該你說了。”新華社省分社記者高迎春說。
“我心中的最美愛情詩,是毛澤東的《賀新郎·別友》。”我說。
“請把原文背誦一下吧。”高迎春說。
我開始背誦了。
揮手從茲去。
更那堪悽然相向,
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
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翻書語。
過眼滔滔雲共霧,
算人間知己吾與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
照橫塘半天殘月,
悽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
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絲恨縷。
要似崑崙崩絕壁,
又恰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