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柳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鳳穿殘漢,黑色柳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在各家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獨霸天子者必會成為眾矢之的。事實上莫說“挾天子”,哪怕是蔡吉現下謀劃的“分封”也容不得她一家吃獨食。所以在蔡吉的計劃中分封諸侯絕不是單指她一人,而是涉及了此次爭奪天子的曹、孫、劉三家。
此刻吳碩既已提出要她蔡吉調停三家紛爭,蔡吉自然是因勢利導地引出了她的計劃,“若是如此,吉有一策,卻不知當講不當講?”
吳碩聽罷蔡吉所言便知對方這是要提條件了。不過吳碩並非迂腐之人,在他看來蔡吉肯提條件就代表面前的女子必有解救天子的良策。想到這裡,吳碩當即長袖一撩,虛懷若谷地作揖道,“齊侯請指教。”
蔡吉亦是調整了一下情緒,揚起頭正視著吳碩抑揚頓挫道,“天子成年已久,為避王莽之嫌。曹公理應致政。且許都彈丸之地,亦非王都之選。故吉以為可效周制,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至於遷都之選。長安、雒陽久經兵災,早已荒蕪。倒是襄陽乃世祖龍興之地。未經戰火。實為天子中興養息之處。”
蔡吉這一席話吳碩剛開始聽著還連連點頭,覺得眼前的女子字字珠璣一針見血。須知劉協和曹操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要親政,一個不肯放權。再聯想到其他幾方諸侯這些年的表現。顯然需要避嫌的遠不止曹操一人。而許都也確實遠不及長安、雒陽乃至鄴城有王都之相。一旦曹昂與蔡吉等人達成協議那遷都更是鐵板釘釘之事。然而越聽到後頭吳碩便越覺得不對勁。特別是當蔡吉道出“分封諸侯,以藩屏漢”之時,吳碩的臉色刷地一下就白了。以至於後頭蔡吉有關遷都襄陽的提議他都沒怎麼聽進去。
說實話令周室江山傳承八百年的周制歷來都對於華夏計程車大夫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否則當初王莽也不會借復古周制之名推行他的新政。然而劉協終究不是克商的周武王,如今的大漢也早已日薄西山。吳碩相信一旦劉協效仿周制放手蔡吉等諸侯封邦建國。那等待漢室的絕非中興之世,而是列國紛爭。
列國紛爭?而今這世道與之戰國又有何異?——對於腦中兀自冒出的念頭吳碩在心中自嘲地笑了笑。此時的他已然明瞭擺在漢室面前的道路僅有兩條。一條是繼續寄居權臣羽翼之下。直至權臣如王莽那般逼迫天子禪讓,從而令漢室徹底消亡。另一條則是效仿周平王遷都避禍,坐視列國紛爭。此項從長遠來看雖也是條死路,但只要處理得當漢室至少還能像東周那般傳承幾代。
這一刻吳碩深感漢室四百年的江山如千斤之鼎壓在了他的身上。與此同時他腦中亦隨之浮現出了那一日劉協枯坐永寧宮中的模樣以及劉協將玉佩交給他時那雙因求生而黑得發亮的眼眸。
蔡吉坐在對面靜靜地觀察著吳碩的神色由激動變為震驚。再由震驚變為自嘲,並最終陷入沉思。整個過程蔡吉沒有插一句話,沒有打一個眼色。因為她清楚地知道有關的利害干係吳碩其實都懂。問題是眼前的這位老者肯不肯擔下責任。能不能下得了決心。
半晌過後吳碩臉上的表情終於恢復了平靜,就聽他沉著地探問道。“齊侯既有心效仿鄭武公護天子遷都,卻不知各路諸侯會否相應?”
鄭武公乃春秋時代鄭國的第二任君主,其在周幽王被殺後,與秦、晉、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並因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誠然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後來憑藉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以又打又親的手段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但後世對於鄭武公的評價還是極其正面的。
因此當聽到吳碩將自己比作鄭武公之時蔡吉胸口懸著的那塊大石總算是落了地。要知道歷史上的曹操在建安十七年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囂張之氣直逼昔年的董卓。而在不久之後一些大臣更是在曹操的授意之下,勸曹操進位為魏公。此舉很快就遭到了忠漢人士的一致反對。特別是曹操的謀主荀彧更是指桑罵槐著數落那些勸進的大臣,並直接導致曹操與他徹底翻臉,兩個曾經相互扶持的男人也就此分道了揚鑣。考慮到曹操僅是進位魏公尚且引起如此軒然大波,蔡吉一直都擔憂自己提出“分封諸侯,以藩屏漢”會觸怒到吳碩等忠漢之士。
好在從此刻吳碩的反應上來看,只要不篡皇權、不取漢代之,光是封邦建國還算是在漢室可承受的底線之內。畢竟歷史上的曹操除了進封魏公,還外加了一條“加九錫”。莫看加九錫僅是一種禮儀待遇,但在深層的意義上此舉卻代表著王莽以來的一個潛規則,那便是加九錫乃篡位的訊號。因為王莽正是在加九錫後不久便操縱劉嬰禪讓於他。當然倘若加九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