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柳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鳳穿殘漢,黑色柳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哈哈,偶們大漢是很好學滴~~~大漢對羅馬滴了解多於羅馬對大漢滴了解喲~~~

——————————————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曾經在那裡的宮廷中看到過魔術師(當時叫“眩人”)的表演。主人向他介紹說,魔術師來自西部的條支和犁靬。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個情況,於是武帝派遣使者前往條支和犁靬,但在司馬遷的《史記》裡,並沒交代使者們是否到達了那裡;出使大概沒有成功,因為直到班固寫《漢書》的時候,對犁靬的情況都沒有提及。

而出使安息的使者有了收穫。安息國王聽說漢武帝對條支大鳥卵和犁靬眩人感興趣,特地把宮廷裡的鴕鳥蛋和幾位犁靬魔術師作為禮物獻給漢武帝。魔術師隨同使者一起來到長安,並給漢武帝當場表演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的把戲,漢武帝非常高興,重賞安息使者,並把犁軒魔術師留在宮裡。由於漢武帝的愛好,魔術很快在中國風行起來,而這幾位魔術師,卻再也未能回到自己的故鄉。這是中國史書中第一次記載來中國的羅馬人。

當時漢朝繁榮興旺,正是中華民族最具開拓進取心的時代。東漢統治西域後,班超曾立志西進,探索世界的邊緣——在日落處的神秘國度。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副使甘英受派遣由西域出發,向西方探險,此行的目的地是大秦——羅馬帝國。

甘英一路跋山涉水,橫穿中亞,經過安息來到條支。走到了陸地盡頭,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望無邊的大海。我們可以推斷,他面臨的大海就是地中海。安息的水手對甘英說,這個海極為寬廣,如果順風,船隻3個月才能到達對岸,風向不對則要兩年,所以渡海者要帶上3年的乾糧。行於海上,特別容易讓人思戀故鄉,航行也很危險,常常面臨死亡的威脅。甘英在陸路上是一位頑強勇敢的探險家,當他面對浩瀚的大海時,信心卻動搖了。最終,他掉轉馬頭,踏上回國的路程。甘英的一念之差,使東西方的直接交流推遲了1000多年,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遺憾。如果甘英渡過地中海,到達羅馬城,世界文明史就有了另一種可能。

甘英西行出使,最後功虧一簣,歷史學家將責任歸究於安息人,說他們害怕漢朝與羅馬產生聯絡,使安息喪失絲綢轉手貿易的豐厚利潤,所以借水手的話來嚇唬甘英。但事實上,當時漢朝人確實不善於航海,對大海懷有一種特殊的畏懼。無論如何,甘英是漢朝向西方旅行走得最遠的英雄。他歸來後,漢朝對西方世界的瞭解又比張騫時邁進了一大步。

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班超對大秦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難道在此之前,除了幾位犁軒魔術師外,還有羅馬人到過中國嗎?一位叫德孝騫的法國學者經過對《漢書》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設想。

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西侵康居。應中亞各國求助,漢朝派將軍陳湯、甘延壽率一支遠征軍討伐郅支單于。陳湯到達匈奴單于駐地時,碰到了從未見過的怪事:單于修建了堅固的城堡,100多名步兵在城門口布成魚鱗陣,抵禦漢軍。這與匈奴人傳統的騎兵野戰完全不同。城堡並不能阻擋擅長攻城步戰的漢軍,他們四面縱火,頂著盾牌攻城,最後殺死單于,俘虜了他1000多名部下凱旋。

這位法國學者指出,匈奴和中亞國家在軍事技術上相當落後,修築堅固的城堡,步兵擺成魚鱗方陣,完全是羅馬人的作戰特徵。幫助匈奴與漢朝軍隊作戰的很可能是公元前53年卡爾萊戰役中的羅馬戰俘,這多人有的留在安息,有的被轉賣或流亡到中亞,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在康居充當了匈奴僱傭軍。

根據古羅馬文書,羅馬對中國的認識還處在“賽里斯”神話階段,當然不會有派人出使中國的記載。但《後漢書》卻明確記載,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位羅馬使者到達洛陽,“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這件事的真實性無可置疑,“安敦”就是當時在位的羅馬皇帝安東尼·庇烏(antoninlepieux)。這位羅馬使者從日南(今越南)入境,大概沒有走絲綢之路,而是乘船從印度洋而來。文書上沒有記載他的旅行路線,甚至沒記下他的名字,只記下他進貢的禮品。這位自信的使者可能認為他獻給漢朝皇帝的都是無價之寶,但在洛陽宮廷裡,這些不過是司空見慣的普通物品。歐洲人的第一次東方外交似乎沒有引起中國人的關注。

使者還帶來了羅馬皇帝希望與中國通商的願望:“(大秦)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