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啊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閃啊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 75%,其中鐘錶、特種工藝品、照相機、照相器材、尼絨男女服裝、中西樂器等商品,只佔月銷售計劃 25—40 %左右。在市紡織品公司的批發站和所屬的門市部裡,機關、企業和學校大量購置窗簾、沙發套的現象也顯著地減少了,曾經月月突破銷售計劃的呢絨和棉布,1月份第一次出現了均衡完成計劃的情況。”

“去年(按:指1956年)第四季度,許多單位曾經盲目地大量購買傢俱,每個木器門市部終日都有許多幹部排隊,他們不但把現貨買光了,還有四百多個單位登記要預購三千四百萬元的傢俱;這差不多等於全市所有木器廠兩年的生產任務。而現在的情況完全變化了:木器生產合作社聯合社門市部過去一天最少要賣出價值五千多元的傢俱,現在還賣不到八百元。據北京市木材工業公司統計,原來登記預購傢俱的單位,絕大部分都減少或全部退了訂貨。”

1956年新人民幣的幣值

1955年3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實行幣制改革,在全國開始發行新人民幣(第二套)同時收回舊人民幣(第一套),新人民幣1元 = 舊幣1萬元。最小幣值新人民幣1分 = 舊幣1百元。這時物價(平價)就比較穩定了。

50年代中期在北京,兩元到三元人民幣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兩元人民幣可以吃一客西菜套餐;但是,1958年以後在飯店用餐需要“糧票”方能點菜。

1955年畫家葉淺予和演員王人美舉行婚禮時,請了郭沫若、陽翰笙、吳祖光新鳳霞、黃苗子鬱風、丁聰等二十位賓客,置辦兩桌豐盛的酒席,一共開銷還不到人民幣200元。

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元人民幣可以買2-3張入場券。一般圖書定價在1元左右:少的幾角錢,多的幾塊錢;一般雜誌大約1—2角錢一本;一般報紙3—5分錢一份。

由此,我們對於50年代中期人民幣的價值可以得到一個具體的概念。

許多文化人前輩回顧說,1952—1957年間,與這之前十年、之後二十年相比,是生活比較安定、物價比較平穩的時期。

1956—1957年間上海平均物價

大米每斤約1角2分-1角5分錢;1元可以買7…8斤大米;

豬肉每斤6角錢,1元可以買1斤半豬肉;

植物油每斤5角錢,1元可以買2斤植物油;

食用鹽每斤1角5分錢,1元可以買6-7斤食用鹽;

新鮮青菜每斤約5分-6分錢,1元可以買15-20斤青菜;

棉布每市尺2角6分錢,1元可以買4尺棉布;

1955—1957年間上海“一塊錢”平均摺合今人民幣大約10元左右。

(說明:雖然上海有些物價比北京便宜,但是上海市民的消費水準、生活費用要比北京市民高一些;因此上海市屬於8類地區,而北京市屬於6類地區。)

1956—1957年間北京市物價

精製麵粉每斤1角8分4,普通大米每斤1角1分,好大米(2號粳米)每斤2角,食用油(花生油)每斤8角5分,精製鹽每斤1角4分,棉白糖每斤8角4分,豬肉每斤7角7分,牛肉每斤6角9分,羊肉每斤7角1分,雞蛋每斤6角5分,大白菜每斤4分,棉布每尺2角8分,洗衣肥皂每條3角3分。

可見,1957年間北京“一塊錢”平均摺合今人民幣大約10元。

我國在20世紀中葉的稿酬問題(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20世紀50年代的稿酬並不算低。當時職工的平均月薪只有40元左右(新幣),而一部長篇小說卻能得稿費數千元。就是萬字左右的論文亦能得200元(合今2000元)。當時有個口號——“一本書主義”;無論這口號來自老前輩丁玲還是初生牛犢劉紹棠,總之他們當時都屬於“高薪階層”而遭人眼紅。

老舍、張恨水、艾青、吳祖光等文化人,都在50年代初用稿酬在北京買下了自家的四合院(價格大約都為一萬多元新人民幣)。趙樹理是來自解放區的“土包子”文化人,進京後也頗具大家風度。他用稿費一萬多元買了一處挺大的四合院,後見中國文聯機關用房緊張,就把大院給公家用,換了一處小院;以後離開北京到山西工作,索性連小院也無償交公。上海的巴金等作家,完全或主要以自己的稿費收入解決衣食住行一切日用。

1949-1952年,供給制和配給工資制在國家幹部和城鎮職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花間神魔

北方刷刷

媽咪,不理總裁爹地

男孩不逛街

一紙夫妻

冰點沸點

屍路通天

朝令夕改

大宋開發商

先生王六

(dn同人)龍崎摘新月

無邊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