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改進我們的報道思想和報道方法,用多側面的報道去反映多側面的現實。表揚的報道中,為什麼不可以有批評?批評的報道中,為什麼不可以有某些肯定的部分?介紹某單位經驗的時候,為什麼不可以對未來做某些預測和展望?其實,多側面的報道把表揚、批評,肯定、否定,介紹、推薦,商榷、探討等多種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於我們克服新聞報道上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學。
評述式的報道,是最易體現多側面的一類體裁。從報刊史上看,它也是我國報刊工作的優良傳統之一。毛澤東同志寫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這篇大家公認的好新聞,就是評述式的。有人擔心評述式新聞會失去客觀性,記者的“宏論”可能招致讀者的“討嫌”。如果由此擔心而提高警惕,防止這類毛病發展,那是對的;如果由此擔心而不敢使用這類寫法,甚至排斥這類體裁,那恐怕是過於絕對了。
評述式的寫法還有一個長處,它可以把指導性、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以至學術性融為一體,便於把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增強報道的可讀性。
對於報紙來說,在它同廣播、電視等諸多傳播工具的競賽中,評述式的報道更是它佔有優勢的重要手段,許多有眼光的人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記者要想總理想的事情(1)
要寫好經濟述評,必須十分重視培養自己的宏觀思維素養。艾豐有一句名言:“記者要想總理想的事情。”艾豐對此解釋說:“要當好一個記者,我認為,具備宏觀意識是很重要的事情。”“‘記者要想總理想的事情’,當然主要是講記者的責任感,但也應該包括宏觀意識在裡面。因為總理是想全國的事情的。”
什麼是記者的宏觀思維呢?顧名思義就是記者從全域性和整體出發,用高屋建瓴、綜合系統的方法來思考問題,並將其放入更加廣泛的社會背景下和社會系統之中進行透視的思維方式。
艾豐1987年4月17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經濟述評《理一理思路》,就是在宏觀思維燭照下的可喜成果。
1987年春天,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城市改革,可以說又到了步履維艱的關鍵時刻。以往先是對企業擴權讓利,後來又“包”字進城。但是“包老爺”在城市的表現遠遠不如在農村,並沒有驚現一“包”就靈的神奇。到了這時,人們對改革的認識變得很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對改革如何進行下去,許多人陷入迷茫之中。艾豐敏銳地感到,搞清思路已是當務之急。經過認真調查和反覆研究,艾豐適時寫出了《理一理思路》一文。在引題中艾豐開宗明義:
改革途中,各種現象,複雜紛呈,收收放放,進進退退,鬆鬆緊緊,成功喜悅,牢騷爭論……要深化改革,當前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理一理思路。
至於如何理思路,文章按照事物的內在邏輯分了三段,寫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要解決我們改革的基本框架(“總體構想——運動會的比喻”);框架搞清了,就要解決如何實施的問題(“實施步驟——怪圈的突破”),這就是第二個問題;實施原則清楚了,就要解決第三個問題,即目前從哪裡突破的問題(“經營承包——螺旋式認識”)。
憑藉自己對重大理論問題和讀者心理的宏觀把握,結合深刻的歷史意識,艾豐準確地抓住了城市體制改革遇到困難的實質,簡練有力地回答了人們心中的種種疑惑,文章見報後收到良好傳播效果。“理一理思路”,也很快變成了人們生活和工作中一句常說的話:“現在需要理一理思路了。”
體現多側面報道思想的述評,往往使記者更能夠觸及一些敏感問題。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社會最敏感的話題是“分配不公”。當時首都一家大報及時抓住這個問題,準備在報紙上展開一場大討論。但由於前三期發表的都是一面之詞,領導怕引起社會更大的不滿,就建議該報暫時停止了這個專欄。這時艾豐說,好,我們的機會來了。於是他以多側面報道思想為指導動手寫了一篇同樣題材的述評,並且採取了特殊的模仿大專辯論會的方式,文章的題目就叫做《社會公平的辯論》,分上下兩篇發表在1988年7月11日和12日兩天的顯著版面上。看看這篇述評的四個小標題:
“辯題之一: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誰先富?甲:誰對社會貢獻大誰先富。乙:富的機會是客觀演成的,我們不能指定誰先富。”
“辯題之二:怎麼衡量收入差距上的公平程度?甲: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不符合它就不公平。乙:初級階段實行多種分配原則,不能只是一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