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半條合格”的經濟部主任(1)

《21世紀人才報》記者撰寫的《中國財經記者難當重任》一文這樣評價艾豐:

中國的第一代財經記者……代表人物是艾豐,這一代財經記者生活的時代正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風起雲湧,大家渴望進行經濟上的改革,但全民缺乏基本的經濟觀念和常識,因此,這一代財經記者的作品更多的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第二代財經記者則……

1986年底,艾豐擔任了《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當時的經濟部是由工商部和農村部兩個部門合併而成的。人民日報社社長錢李仁親自參加了經濟部成立大會。艾豐在會上發表瞭如下就職演說:

今天是經濟部成立的日子,其實也是一個結婚典禮。一個工廠的小夥子(指當時的工商部)娶了一個農村的大姑娘(指當時的農村部),證婚人就是錢李仁同志。結婚以後還要兩地分居——辦公室還不能合到一塊。

感謝報社領導的信任,讓我擔任經濟部主任。我認為,擔任《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對全國經濟有一個總體把握;二、在若干經濟領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三、善於把經濟轉化為新聞。用三個條件衡量我,第一個條件不具備,第二個條件也不具備,第三個條件,雖然我是學新聞的,但由於前兩個條件不具備,所以最多隻具備半條。三個條件只具備半條,顯然是不合格的,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及早補足條件。

這也就是他集中精力研究經濟問題的起點。

艾豐雖然年過40才開始潛心研究經濟問題,轉軌財經報道,但是憑著他的專注以及悟性,很快就成長為一個出色的財經記者。不僅如此,由於他在體裁、內容和方法方面勇於突破,經濟報道取得了極大的獨創性成功。

蹩腳的經濟報道記者,報道往往寫得“內行人不願看,外行人看不懂。”艾豐說:“為什麼‘內行人不願看’呢?就是因為記者沒有抓住經濟工作中關鍵的或要害的問題。自己首先沒有鑽進去,沒有弄懂,怎麼可能把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反映好?”

抓住“經濟工作中關鍵的或要害的問題”,然後透過自己的調查、思考,再把這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構剖析,提出啟發性甚至指導性的辦法,這是艾豐的拿手好“戲”,這也是艾豐的報道備受讀者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向何處去”

1979年4月的一天,艾豐去北京市城建部門採訪,想寫一組反映北京城市建設成就方面的報道。在一間辦公室裡,北京市城市規劃局的四位處長等候在那裡,一見面他們就說:“歡迎!聽說記者來,我們各處都開了會,大家叫我們把意見集中起來,希望你能寫個內參向中央反映。至於成就方面的材料,在談完這方面的情況後,你要什麼,我們提供什麼。”

“好,只要有新聞價值,不管是適合公開報道還是適合發內參,我都想了解。”

“北京作為全中國的首都,城市建設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怎麼定位,向哪個方向發展,把這些問題先搞清楚至關重要。可是北京城市建設的方針目前還不明確,關鍵在於工業和城市的關係沒處理好,大量地在城區內建設汙染嚴重的企業專案。如果北京沒有了藍天碧水,只有廢渣、廢氣,只有膨脹的人口、擁擠的交通……”

無意中就撞到了一條大大的“活魚”!艾豐聽了他們的反映後,第一個想法就是碰到了好題材,儘管是“說反話”的題材,但艾豐卻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應該如實地反映情況,不應粉飾太平。聽了幾位處長的全面介紹之後,艾豐為此又採訪了企業、機關等許多有關單位,認真傾聽各界人士對北京如何發展的各種看法。經過深入調查後,他寫了內參,題目很嚇人,叫做《北京向何處去》。當時這篇文章的初稿措辭比較激烈,而且點了許多單位的名,後來,經艾豐進一步加工後改了題目,加強了分析,即形成了《首都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問題》一文。

。。

“半條合格”的經濟部主任(2)

內參刊出以後不久,中共中央書記處明確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設應遵循的四條方針,即“四條指示”。北京定位不要作為經濟中心,應該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當時的經濟概念就是工業):

要把北京建成全國、全世界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建成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第一流城市;建成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魚崽崽今天也想養霸總

聞聲有無

隨身帶著ipad

絢爛冬季

殿下我只是你的護衛

蝴蝶的出走

男神,過氣不候

卷耳

六零小甜妻

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