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棉花,是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一般是指非物質生產部門,比如服務行業並不直接生產物質產品。在中國,已經把“次”字省略了,簡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好像變成了順序性的排序。

艾豐很快寫就內參《關於“農業產業化”的提法》,報送中央有關領導。文章提出:

三次產業的概念,是在西方國家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第三次產業”已經迅速發展的時候,以“倒推”的方式“追溯”出來的分類方法,即給在此之前已經出現的農業、工業以“第一次產業”和“第二次產業”的命名。這個時候,這些國家不僅已經工業化了,而且農業也早已經不再是自然經濟狀態的農業,而是“工業化”了的或“產業化”了的農業了。因此,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第一次產業”的那個農業,並不是任何狀態下的農業。不是指奴隸社會條件下的農業,也不是指封建社會條件下的農業,即不是指自然經濟狀態下的農業,而是指這些國家當時已經產業化了的農業。

三次產業,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之後提出來的概念。目前我國雖然引進了這些概念,但經濟發展狀況並沒有達到全面符合這個概念的水平。正像我們現在經常使用市場經濟這個概念,但我國經濟目前的狀況,還並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而是處於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狀態一樣。不瞭解名詞概念和實際狀況之間的差異,許多問題會想不清楚。

。 想看書來

闡述“農業產業化”(3)

不是任何狀態下的農業都是我們現在說的“第一次產業”。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業雖然是直接對大自然的第一次加工,但是它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產業”,因之這個“第一次”還不能合格地和“產業”聯結起來。我國的農業實際狀態,雖不能說還處在自然經濟狀態,但也還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與大生產相連的現代產業,至多也就是一個過渡狀態。我國農業今天還並沒有產業化,因此提出要“產業化”不僅可以,而且必須。

我認為這樣表述可能更符合實際。被稱為“第一次產業”的中國農業,是正處在產業化程序中的農業。這裡說的是互相聯絡而又區別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借鑑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進行分類,那麼,我國農業可以稱為“第一次產業”;一個是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前途提出的經濟工作的任務,那麼,可以說,我國農業正面臨著產業化的任務。兩者不可混同。因而提出“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是完全適當的。分了類不等於產業化的任務就完成了,這一點應該是很清楚的。

內參送上去後,主管農業的副總理姜春雲和主管體制改革的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分別對艾豐遞交的內參做了批示。姜春雲的批示是: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從理論到實踐把“農業產業化”說明白了,說得很正確,說得很明確,建議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李鐵映也做了類似的肯定。

這樣,艾豐的文章於《經濟日報》1997年3月24日的《理論週刊》公開刊出。

人們隨後在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開幕式上,聽到###在政治報告中,明確地說:“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

艾豐長舒一口氣:“‘農業產業化’不僅僅是概念問題,它對中國農村的發展具有極端重要性。在它出現之前,農村的改革是單項的、分散的,包產到戶、鄉鎮企業都是單項的改革,還沒有把農業、農村作為一盤棋在市場經濟下運作。只有農業產業化是整體改革,能把過去的改革整合起來。我總結,農村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三句話。第一句話: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怎麼增加收入?第二句話:根本途徑是把農民引入市場。但是,現在以傳統的一家一戶的方式進入市場海洋,不是淹死就是嗆水。所以要有第三句話:‘農業產業化’是農民在市場海洋裡順利航行的大船。農村工作的總體思路實際就是這麼簡單,但是這個簡單的東西不是人們一下子都能認識到的。”

小城鎮和城市化(1)

1997年起我國經濟全面進入買方市場,各種東西都多,都難賣,一系列經濟難題隨之出現。如何進一步把握我國經濟跨世紀發展的大趨勢,成為決策層關注的大課題。1998年8月14日,一份刊有長文《小城鎮大戰略——一個牽動全域性的結合部》的《經濟日報》經濟內參清樣,擺在了國務院總理###的桌子上。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艾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都市極品武神

垃圾王

福氣安康

打死也不說

喜笑妍開

知恩報恩

潮熱夏日觀察記錄

Sansaga

地球上唯一的魔法師

奧巴牛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