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60 理直氣壯的韋爵爺】,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然!”韋寶道:“我對陛下,對大明忠心耿耿,日月可鑑。”
顧秉謙點了點頭,對韋寶的印象大為改觀,還真看不出來韋寶居然是一個忠臣?
貪歸貪,但並不是所有的貪官都不忠誠的。
顧秉謙見過的**太多了,包括他自己就是鉅貪,但是顧秉謙認為,該為大明效忠,為陛下效忠的時候,他顧秉謙也不會比旁人差!
“爵爺,要不然這樣吧,老夫與你聯名上奏,你看怎麼樣?”顧秉謙退了一步,被韋寶說動了。
韋寶笑了笑,給顧秉謙講了一個有關於大秦帝國**白起的故事。
**白起以16*的秦兵包圍45*趙軍,殺25*,降20*而這20*降卒盡數被殺。
白起自己不願,也不忍殺降卒,但在王命不可違的情況下又不得不殺。
此且不說,但當他想乘勝攻取邯鄲,消滅趙國的主張遭到秦昭襄王的否決,半*之後秦昭襄王又要他重新帶兵攻打邯鄲,他審時度勢,認為時機已過,出兵必敗,昭襄王不聽,果然損兵折將。
昭襄王再次請他出徵挽救敗局,他說:為將者,明知戰不能勝,卻還要犧牲士兵生命,他不能這樣做。
此後,無論是丞相範睢威脅利誘也好,王上施壓督促也好,他都推脫不去。
一個專制王權下的臣子,能夠這樣愛惜士兵生命,為了秦國的國家利益,百姓利益以及王上的長遠利益,如此不顧個人安危,實乃古今罕見,難怪他能成為**。
**者,能夠把國家利益和士兵生命放在首位,審時度勢,依據實際不受干擾的做出正確決策。這是基本規矩。
昭襄王關注的是“你把我放在什麼地方?”
然而,作為一國的至高無上的王,秦昭襄王更重視的是自己的權利,重視的是臣僚對自己的忠誠,對自己的絕對服從。
至於國家的利益,民眾的利益,士兵的生命,那都在其次。
面對**白起對戰爭前景的透徹分析,他顯然知道**是正確的,但他惱火的是你白起口口聲聲的秦國利益,士兵生命,“你把我放在什麼地方?”
歷史的真實究竟是否這樣,想不探究。
儒教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王永遠高於臣民,重於社稷。也許劇作者對此不滿,所以塑造了這樣一個情節。
登上社會巔峰的統治者,極少有把民眾和國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至上。
出身草莽的大明太祖誅殺**,想的就是為自己的兒孫穩固最高地位。
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高地位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擔心的是武將們像他一樣發動兵變。
就是那個世代頌揚的李世民,他也只是知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對“水”實行寬鬆政策,又何曾把民眾利益國家利益放在前面?
為官之道,要把掌權者的利益,尤其是最高掌權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的潛規則。
忠臣終究都輸給了奸狡。
秦昭襄王與范雎君臣單獨對話,秦昭襄王明確的說范雎是陰險奸詐的小人,但卻表示自己喜歡范雎,原因是范雎能夠絕對的服從他,投他所好。
這就是掌權者與奸狡小人的關係。
但忠臣就不一樣了。
**白起信奉的是自己的能力,他的地位是在出生入死的刀光劍影中拼殺出來的,他的**名聲是靠他浴血奮鬥出來的。
因此,他認的死理就是國家社稷的利益,是士兵的生命鮮血,是顛撲不破的戰爭規律。
這樣的良臣,從來都不招掌權者的喜歡,但掌權者又迫於形勢需要不得不用。
一旦掌權者認為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這些良臣就會被棄之若破履。
司馬遷筆下的“飛鳥盡,良弓藏,走兔死,獵狗烹”就是這個意思。
**白起在王親自登門也不肯出徵的情況下,先是被解職,後是賜死。
**白起靠的是百戰百勝的能力,范雎靠的是巴結逢迎的嘴皮。
能力鬥不過嘴皮,**良臣敗給奸狡小人。
縱觀歷史,這也是一條規律。
忠臣,忠於誰?
**的傳統思想把“忠”作為極為重要的道德要求全體國民,**歷史充滿了對忠臣的歌頌和褒揚。
表面看,這是絕對的正能量。
但是**白起的死明確不過的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