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49 兩種可能】,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直為三,又析衛所地站為二百六十有二,各自雄長,不使歸一者,蓋以犬羊異類,欲其犬牙相制也。臣閱金、遼二史,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則不可敵。必離其黨而分之,護其群而存之,未有縱其蠶食,任其漁獵,以養其成而付之無可奈何者也。
簡而言之,無非四個字,“分而治之”。
從具體措施來看,無論是成化*間對建州女真首領李滿住、董山的打擊,還是*歷對建州女真首領王杲的打擊,對建州葉赫部首領逞加奴、仰加奴的打擊,都是基本上哪一部落氏族強一些,就用軍事力量削弱一下,形成各部落氏族的均勢。
努爾哈赤的願望,則是統一女真,他從十三副遺甲起兵後用了30多*,在外交上避免了**軍事力量的打擊,在軍事上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
七大恨是他對**宣戰的理由,第一恨為明軍“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
第二恨是**違背誓言,“遣兵出邊,護衛葉赫”。
第三恨系明臣背誓,指責建州擅殺出邊採參挖礦的漢民,逼令建州送獻十人斬於邊上。
第四恨,乃**“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使葉赫將其許聘與努爾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轉嫁蒙古”。
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驅逐居住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耕田種穀的女真,“不容收穫”。
第六恨為明帝聽取葉赫讒言,遣人持函,“備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併吞的哈達地區。
**和努爾哈赤雙方的核心**,是女真是否應該統一的**。
以此來分析七大恨,可以發現前六條都是表象,第七條,即“明廷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併吞的哈達地區”,才是核心。
**為了平衡女真各部的勢力,在建州和海西女真葉赫部的**中,偏袒葉赫部來壓制努爾哈赤。
所以,七大恨說明**和努爾哈赤的**已經不可調和,**辦法繼續繼續透過交涉途徑解決,最終必然要打一仗,說明了軍事確實是政治的延伸。
努爾哈赤七大恨裡第一條就是**殺其父祖。
可奇怪的是,作為殺其父祖的元兇的李成梁的石牌坊有清一代,卻一直平平安安的在北鎮城裡立著,也沒誰去給他砸了。
這事是不是非常古怪。
其實,韋寶想一想就知道,努爾哈赤聲稱他父祖是在明軍圍剿其堂姐夫阿臺之時,其祖父覺昌安心疼孫女,與其父塔克世一起到阿臺所居的古勒寨想去接回孫女,結果被明軍攻陷城寨的時候一起殺死。
可是當時古勒寨已被明軍大軍包圍,刀林箭雨之中哪容這兩個人隨便入城如入無人之境。
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爸爸又不是常山***。
而且縱使二人在明軍攻城之前僥倖入城,那作為叛賊家屬,他們跟著其女婿被明軍殺了也無可厚非。
為何努爾哈赤後來竟能理直氣壯的嚮明廷索要公道,而當時剛剛滅掉王杲而志驕意滿的大明又怎麼會乖乖的給了努爾哈赤一個孩子大筆賠償。
其實歷史的**是覺昌安和塔克世這兩個牆頭草面對強盛的明軍,早就為了身家性命而拋棄了自個的孫女婿,替明軍帶路去滅掉自個的孫女婿阿臺而謀取榮華富貴了。
只可惜一片亂軍之中,這兩個***因為同樣是滿洲人金錢鼠尾的打扮,結果被明軍誤當成叛賊給殺掉了。
所以後來努爾哈赤才能理直氣壯的嚮明廷索要賠償,而李成梁也才心懷愧疚替其上奏朝廷予以撫卹。
實際上,努爾哈赤初*也曾因此向其他各部炫耀:“我父祖為明人所殺,明人予我三十道敕書,三十匹馬的賠償。而你父祖被明人所殺,卻未得到任何賠償!”以明廷給其的優厚待遇壓制其他部落。
只不過後來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翅膀硬了敢向大明挑戰了,才胡編了個藉口以父祖之仇作為嚮明廷開戰的藉口。
等到後來清軍入關一統天下,滿人自然更不好意思提自個的祖宗曾為大明當過***的光輝歷史,於是對這段歷史也就更加諱莫如深了。
不過好在建酋後裔還算講良心,對替其申請賠償的李成梁還是心存感激的,也沒好意思按照七大恨裡那胡編亂造的仇恨對李家實行報復,所以才留下了這座李成梁石牌坊。
要不以滿洲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德行,要是雙方真的有殺父祖大仇,怎麼可能一直對李成梁那麼尊重。
七大恨總結起來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