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45 胥吏】,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朝的疆域在韋寶的這一世,也沒有什麼改變。
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定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
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
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干的流官駐軍,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
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透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疆域不斷向北推進。
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幸好在韋爵爺手裡,天地會控制了朝鮮的兩個道,並且是最重要的兩個道,都是政治經濟中心,並且,天地會的影響力已經遍佈整個朝鮮。
朝鮮一直是大明的藩屬國,但從未像現在這樣與漢人有這麼緊密的聯絡,士大夫階層至少有一半倒向了天地會。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衛、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涵蓋了後世的新疆。
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1482年興復。
弘治年間三失三複,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
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
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定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範圍包括今緬甸、寮國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明朝中後期這些地區多放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最南邊達到日南州一帶。
次年明朝設定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萬人民。
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
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
1540年,莫登庸請降,明朝將安南國降為安南都統使司。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嚮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築熱蘭遮城。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也進入臺灣北部。
此時的大明王朝不說岌岌可危,可能還不至於,但已經在下滑的快車道上面了,四面都是問題,內部更是問題重重。
這些都和韋爵爺沒有太多關係,韋爵爺也沒有起到什麼影響力。
不管是朝堂上的話語權,行政權,還是在地方上的軍事實力,韋寶都只能改變很小的區域,對整個大局沒有多少影響。
不過韋寶在朝堂有一項優勢,不是依靠他的老丈人英國公張維賢,而是依靠他所控制的御史衙門都察院和大理寺衙門。
這兩個衙門的官員,九成以上都是韋寶弄出來的。
這時候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弄出來的官,誰帶入官場的,誰就是這個人的宗主。
所以韋寶雖然才十五歲,還得過兩個月才到十六歲,但韋寶底下的門生已經有兩三千人之多了。
這些新上來的人,也還是屬於舊式官僚。
而韋寶直接控制的河間府、滄州府、山東和登萊的地方官與軍官,則全部出自天地會。
都察院和大理寺之所以不安揷太多天地會的人,主要還是因為在京城,審查的太嚴格,弄太多不是本衙門子弟的人進來,太惹眼。
地方官就要寬鬆一些。
在韋寶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