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45 胥吏】,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官和地方官當中,還是地方官更加重要。
地方官和京官,也說不上誰比較有優勢,有人想當京官,而有人卻想當地方官,都有。
1622年,大明朝廷為了讓張鶴鳴經略遼東,升他為太子太保,又賞賜給他尚方寶劍,並且皇帝親自給他送行。
張鶴鳴迫於無奈,只得出發,在路上磨磨蹭蹭的走了大半個月。
後來他上書朝廷,表示自己年老體衰,請求辭官回家。
張鶴鳴原先擔任兵部尚書,是正二品。後來朝廷封他為太子太保,從一品,這顯然是升了官。
他手上還有尚方寶劍,可以說是恩寵非常了,但他為什麼不願意去地方做官。
清朝乾隆下江南時,曾召見浙江道員羅源浩。
乾隆對他印象不錯,就想把他調到京城做官。
羅源浩雖然口頭答應,但是卻面有難色,後來就把他留在了地方。
羅源浩當時屬於地方官,他為什麼不願意去做京官。
古代文人,學而優則仕。
但是,在做官上面,又有兩個選擇,一種是做中央系統的官員,是為京官。
一種是離開中央,到各地方去做官,是為地方官。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狀元、榜眼、探花直接留在中央,授予官職。
剩下的進士,則要繼續考試,合格的進入翰林院繼續學習,是為庶吉士。
三年期滿後,還要考試,合格的留在京城,授予官職。
不合格者,則發配到地方做知縣。
顯然,在朝廷看來,京官比做地方官有前途。
那麼,在明朝和清朝時期,京官和地方官相比,有哪些優劣呢?
發展潛力不一樣。
新科進士如果出任知縣,大多如喪考妣,很多士人會感覺仕途無望。
因為,明清時期計程車人,如果做地方官,大多都是知縣、知州等官,很少能夠做到知府、道臺的,更不要說,尚書、巡撫之職。
而做京官,雖然起點也不高,但是隻要堅持下去,升遷還是不成問題的。
尤其是庶吉士,更是多方拉攏的物件,因為他們的未來不可限量。
後來更是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不翰林不入內閣”的傳統。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辦事”,有人就代表著資源,也就是靠山,而有了靠山,升遷就會很容易。
傳統政治中,黨爭很嚴重,隨便加入一方,就算有了靠山。
即使不想捲入黨爭,在都城幾十年,幾個朋友還是會有的。
說不定以後哪個發達了,順便就可以捎帶一下自己。
還有的京官,如果有機會做侍講學士,給太子當老師,以後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明朝著名的政治家高拱、張居正都曾做過太子老師,後來都成為內閣首輔。
而地方官,除了上級領導之外,很難找到自己的資源和靠山。
所以,地方官想要升遷就很難了。
名臣于謙在任地方官時,因為入京述職時,不肯賄賂權臣王振,最後竟被投了大獄。
因為朝中無人,沒人願意幫他。
最後,是當地百姓群情激憤,聯名上書,王振迫於壓力,才把于謙放了。
但是,做地方官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于謙這樣的威望。
地方官政務複雜,例如知縣,不僅負責審案判案,還負責稅收、徭役等各種任務。
不僅工作多,而且壓力還大,有各種考核,極易出錯。
朱元璋時期,地方官每年都要到戶部報告財政收支,戶部稽核透過才能結算。
但是,因為牽涉到一個州縣的財政,所以,經常會出錯。
如果有賬對不上,這就需要地方官回到任職地,重新造冊,然後再蓋上機關大印再來戶部核查。
但是,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來回可能就要折騰幾個月。
所以很多地方官會在出發時,帶著蓋上機關大印的空白印冊備用。
這是元朝的慣例,在明朝初期也沒有被禁止。
後來,朱元璋發現此事,認為欺君罔上,竟然下令所有主印官員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這就是著名的“空印案”,共牽連上萬人。
明朝著名學者方孝孺的父親,也死於此。
遇到王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地方官更是可能性命不保。
張鶴鳴之所以不願意在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