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19 韋爵爺的發展目標】,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草黃,胡兒牧馬乘秋涼。將軍下令促燒草,銜枚夜發何倉皇。邊頭路盡迷行跡,黃狐赤兔如人立。心驚魂斷馬不鳴,月暗沙寒露沾溼。陰崖舉火各因風,爐結如雲萬里同。虜帳千群皆北徙,烈焰夜照陰山紅。山頭突騎飛流矢,幾人還向火中死。白骨成灰散不收,慟絕胡天作冤鬼。東風吹綠舊根荑,乾坤回首又春歸。惟有遊魂歸不得,年年空逐野煙飛。”

在隆慶和議之前,明朝與蒙古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明英宗自己也在親征中大敗,被抓。

為了防備蒙古軍隊每年寇邊,明朝設立九邊重鎮(後增加到十一鎮),專為蒙古。

隆慶和議抓住了一個好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具備,達成一個雙方都比較滿意,也不丟面子的好協議。

俺答汗名義上嚮明朝稱臣通貢,邊界上互市,此後大的戰爭再也沒有了,直到明末清軍帶著蒙古人一起入關。

清朝搞定蒙古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是以小族臨大國,蒙古是友軍,拉著蒙古八旗一起當征服者當大爺騎在奴隸頭上為所欲為。

清廷治理蒙古和治理漢地的手段都不一樣,蒙古基本上是自治的,為了防止蒙古坐大,把大大小小的部落裡面的首領全都封成外藩蒙古王公,互不統屬,也不許互相侵佔,蒙古人代代娶清朝的格格,蒙古王爺全是額駙,跟清廷是直通的。

所以滿洲人入關以後要求漢人都剃頭留辮子,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在蒙古西藏來這套,清朝在漢地十八省開科取士,卻並沒有在草原上搞郡縣制派遣流官治理,甚至也沒有想過在蒙古改土歸流。

至於說清朝推行什麼減丁大興黃教之類,可以說是蒙古人自己本來就已經選擇了黃教,早在元朝時候蒙古人就開始信仰喇嘛教,藏傳佛教太符合胃口了。

後世留在歐洲的一支蒙古人,卡爾梅克人在周圍都是東正教徒和***的地盤上仍然信黃教,滿洲人只是順水推舟而已。

要說減丁,藏族自己就一直在減丁,吐蕃強盛時候多少人,到了後世,西藏還剩多少人。

歷史上各時期藏族人數的提法懸殊都大。

在七世紀吐蕃王朝統治下的人約有一千萬,到清代雍正時西藏地區只有二百多萬,不到一千年人口減少了八百萬。

蒙古衰落也是必然。

首先是戰鬥力的問題,清朝入關前蒙古諸部已經被打服,皇太極稱帝前就已經被蒙古諸部尊稱博格達徹辰汗,成為了蒙古諸部的大統領。

清朝是靠聯姻,但是僅僅是通婚的統治是不牢固的,比如內喀爾喀部總是搖擺不定,清朝多次出兵懲罰,最後內喀爾喀部被林丹汗背後插了一刀,夾擊中徹底被消滅。

葉赫部也是因為以協助明朝的罪名剿滅了,這都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所以征服蒙古諸部的除了通婚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清廷強悍的戰鬥力。

林丹汗以成吉思汗自居,多次南下侵掠,明朝無力阻止,只得開“市賞”,後金崛起後鐵血大明朝更是制定了“制東夷在先款西夷”的偉大戰略構想,想依賴林丹汗對抗後金,想每年給林丹汗四千兩換取其協防廣寧,但是林丹汗連明使都不見,第二年明朝乖乖的提高到四萬兩白銀。而同時期林丹汗派到後金的使節因為用詞不夠尊重直接被砍死了,林丹汗屁都不敢放。有趣的是,崇禎繼位後,在戰場上林丹汗被後金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但是因為“市賞”問題,林丹汗卻可以輕鬆攻掠大同,殺死大明軍民數萬人,大明抵擋不住只好復開“市賞”。

但是林丹汗遇到後金還是打不過,最後被追殺亡命青海,後代降金,蒙古完全被後金征服。

大明的統治者到文武群臣的戰略眼光太膚淺了,和大清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就蒙古問題來說,最關鍵的戰略要衝在哪裡,韋爵爺認為就是薊州。

薊州在天啟年間沒有經歷什麼戰事,到了皇太極和崇禎時代就熱鬧了。

韋爵爺看來,薊州最關鍵的作用是是震懾掌握了燕山地區,清朝時設定了熱河都統,整個清朝時期,熱河地區的最高長官都是武官,從而取得了極大的戰略優勢。

灤河向上一直到上都方向,草原核心區盡在掌握,進可攻退可守,蒙古地區新興崛起勢力都可以做出快速反應,防患於未然。

同時也掌握了山海關內重要的水路運輸線,鐵路出現以前,內河運輸補給能力極強,戰略價值極高,這樣一來,燕山要塞可以得到充足的補給,同時也成為了保護華北平原的屏障。而東側支流又可以震懾遼河,使兵力可以快速投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青春夢未老

軒樟

鐵血天驕

我的傷心誰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