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19 韋爵爺的發展目標】,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東北平原和東蒙地區。
所謂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清廷在地理上就對蒙古地區佔據了極大的戰略優勢。
所以為什麼清廷時期,每年春末夏初要蒙古王公貴族來圍獵。
大家除了打獵吃肉聯絡感情,清廷還要秀一秀肌肉,告訴蒙古別不聽話,不聽話就是作死。
同時,清廷還修建了很多喇嘛廟,文武兩開花,徹底解決了蒙古草原幾千年的邊患難題。
反觀鐵血的大明王朝,明朝把燕山地區放棄了,然後在平原上建了長城。
灤河和遼河都讓給別人。
所以明廷一直被蒙古打的抬不起頭。
大明王朝的這戰略水平,韋寶是想不明白的,甚至在最厲害的朱元璋和朱棣時期,都傻的冒泡,該控制的地方不好好控制,自己把戰略要地用長城一分為二了。
打又打不過,戰略思路也跟不上,最好也就只剩鐵血上吊水太涼了。
清朝一國多制。
要想讓不同意識形態的國民統一在一個國家,最省力最高效的方法不是屠殺,而是允許其自治。
西漢劉邦獨創了權利讓渡的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一國兩制。
但是,其後的漢人政權在儒教擴張的原教旨主義下,走向的大一統這一條路,以至於歷代漢人政權只能在漢唐規模中打轉,再無突破和爆發。
太強調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太強調儒學獨尊了,自然不利於疆土的擴張。
漢人擁有儒教教義這一大殺器,固然可以保持漢文明千年不墜,但是這種意識形態的獨佔性,唯一性的弊端也很大。
由此,華夏後世兩次版圖的大擴張,也只能由全然不被儒教教義所束縛的蒙古人和滿人實現了。
儒學的根本在於禮法上堅信嫡庶觀念。
滿清皇帝卻是完全不搭理的,歷代皇帝傳位,在諸子之中選賢與能。
類似宋朝、明朝因為立儲而導致的多次國本動搖,在大清根本沒有發生。
在滿人的朝廷中,漢人的儒學從來沒有被真正尊崇過。
大清三百年,一無名臣,二無大儒。
歷代滿人皇帝的基本共識就是漢人的儒學只適合被使用來統治漢人而已。
清朝只用儒學治漢人,對於蒙藏回各種並不要求。
滿人精通漢語卻不會滿語,還要被皇帝罵得狗血淋頭。
後世以為滿人只知道閉關鎖國自守,然究其實,清朝十三行的外貿驚人,遠邁前代。
所謂的閉關鎖國,在滿人眼中卻是有效管理。大清外貿商品遍及全球,給十個大明朝都比上大清朝的全球貿易量。
任何將意識形態定位一尊的國家,都必然在國際大爭上全面收殮而失去去擴張性。
只有奉行多元主義兼包並容的國家才有全球視角,才可以頻繁對外用兵。
如果排斥他國之文化,非得將他國之人的意識形態統一了,那麼,用兵的成本已經很高昂了,更不用說治理的成本了。
蒙古人、滿人的成就,漢人註定是無法學習也不可能企及的。
韋爵爺其實是明白這些道理的,但是韋爵爺不想放棄對天地會和天地會治下地區的絕對控制,等於是歷代漢人政權的翻版,頂多說在科技上有一點先天優勢。
在制度上,說是推行資本主義,但韋爵爺的資本主義是沒有經過原始積累,直接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折騰的。
這是一個畸形的產物,韋寶自己也很清楚。
韋寶自己又想擁有絕對控制的權力,讓自己向封建皇帝一樣。
韋寶又想獲得高度自由,商議繁榮,科技發達,極具擴張性的國家形式。
可這兩者是不相容的。
不過韋寶也並不是很擔心這個問題。
因為韋寶畢竟是一個凡人,凡人的壽命是有限的。
在這個階段,韋寶在制度上,吸收後面清廷的許多經驗,再吸收彼得大帝和拿破侖波拿巴的經驗,有這兩項,就已經很無敵了。
韋寶並不覺得把清廷的許多封建制度的巔峰之作和彼得大帝,和拿破侖波拿巴放在一起有什麼違和的地方。
而且在時間順序上,韋爵爺覺得三者是連貫的。
靠清廷的發展歷史打基礎,剩下兩者是韋爵爺的進階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