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08 關寧錦防線的前世今生】,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門口自己的主場決戰,後勤和援軍都有保障,也比遠在錦州的勝算要大。
魏忠賢在這一點上,頭腦思路是很清晰的,與韋寶不謀而合。
還死抱著錦州,實質是陷入了“銜尾蛇困局”,如此一來,松錦之戰被吃掉六萬精銳的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
實際上崇禎對此也不是不清楚,他也曾和大臣討論過要不要收縮,軍隊將領和兵部文官也多次有人上疏提出放棄錦州轉而加強薊州防禦。
至於為什麼這個決策始終沒有做出來,有個詞叫“沉沒成本”,投入巨大,尾大不掉,圍繞遼西在邊軍和朝堂已形成了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從崇禎優柔寡斷的皇帝生涯看,崇禎就不是一個有睿識的君主。
在韋寶看來,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水平是有的,至少完爆崇禎。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可能天賦比不上他爺爺萬曆,萬曆是懶但水平高得很。
但朱由校比他弟弟崇禎高了不知道幾個段位。
朱由校從十六歲當上皇帝,在位短短七年就能把那個糊塗爹泰昌一個月就砸壞的攤子給重新支起來,已經殊為不易。
朱由校在大方向上有主見,對軍事問題不外行,對關外情況非常瞭解,對解決後金問題很有耐心;懂權力制衡之道。
《熹宗實錄》看下來,會發現他和他爺爺一樣,抓大放小、拉一派打一派也算有一套。
具體評價天啟得分兩個階段,剛登基時東林眾正盈朝,天啟不僅被忽悠而冤枉了熊廷弼,關外還因東林大草包袁應泰的上任而連丟兩陽,直至東林大佬葉向高的得意弟子王化貞丟失遼東的最後一座重鎮廣寧,明朝徹底失去遼東,可以說情勢糜爛。
然後天啟關門放狗,清洗內政,寧錦之戰後遼西也開始收縮,後金雖拿下了廣寧,但後勤和兵力的短板使其一時間無力深入遼西走廊長期作戰,追擊廣寧潰軍時便因“大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還。”
充分表明了當時後金軍如沿途無可搶之糧用於補給,便很難獨自支撐幾萬人的長距離行軍作戰,在後勤距離上有著致命的短板。
於是,明朝開始重回熊廷弼正面收縮拉長後金補給線、兩翼鉗制壓縮後金戰略空間、後方襲擾破壞後金統治秩序的正確策略。
寧遠之戰時高第要求前線明軍將錦右的人和糧全部“歸併寧遠”的命令,正是這一策略在正面的體現。
如果不瞭解這一策略的背景和後金的作戰特點,就很難明白為什麼王在晉、高第、王之臣連續幾任經略,甚至是從薊遼督師位置上卸任的孫承宗都主張放棄錦右地區,因為這是用慘重代價換來的血的教訓。
幸運的是,天啟在寧錦之戰後充分認識到了這一策略的正確性,把那位“兵法有進無退”的軍事家趕回了家。
天啟犯下的最大錯誤是,為了應對東林挑起的失控的黨爭,放出魏忠賢咬人時自己對局面也有所失控,魏忠賢下手太狠,手段殘酷的同時亦牽連過廣。
比如楊漣,雖然彈劾魏忠賢的奏疏顯得心胸狹隘、且影射了宮內之事而政治上極不成熟,但作為泰昌的託孤之臣,這個人的忠誠和清廉毋庸置疑,他既是東林可也是立場堅定的帝黨,其品行操守比左光斗及後來的韓、錢等人不知高到哪兒去了,所以罷官流放或者關幾年怎麼都行,無論如何都是萬萬殺不得的。
這叫政治鬥爭擴大化。
和萬曆比起來,天啟在這方面要稚嫩很多。
最後,如果說萬曆死得太不是時候,那麼天啟就是死得太早。
這爺孫倆隨便一位晚死五年,後金都崩了。
因為他倆死的那一年,後金都在明朝幾經折騰才形成的正確戰略的壓制下,開始陷入極大的困境。
萬曆末,熊廷弼穩住了局勢,瀋陽固若金湯的同時,正面防守側翼襲擾,在周邊漸次擠壓後金的生存空間,逐步集結關內精銳客軍伺機進逼,努爾哈赤一點機會沒有。
結果萬曆一死,熊廷弼被搞下去,不但兩陽丟了,幾萬精銳客軍也一波送掉,明朝喪失解決後金最好的機會。
天啟末,明朝收縮至寧遠在遼西堅壁清野實施三方佈置,後金無糧陷入饑荒,史載“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
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不出三年,後金必內亂。
這時候天啟死了崇禎上臺,前線總指揮換人,開始“送”糧食,“幫”皇太極解決了繼承汗位之初的最大危機。
總體而言,萬曆末和天啟末的明朝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