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08 關寧錦防線的前世今生】,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世上應該沒有人喜歡當亡國奴,晉商也一樣。
但晉商和東林黨在客觀上,狠狠的推了大明一把,把大明推入了萬丈深淵。
東林黨要求在關外增兵,鞏固開拓關寧錦防線,不讓孫承宗多年的努力成為泡影。
閹黨覺得除留下便於據守的寧遠城和覺華島,盡數撤走關外大軍,以縮減軍費開支。
韋寶的防禦思路與閹黨其實是一致的。
但韋寶不贊成全部撤走,韋寶的思路是山海關守軍五萬,薊州兩萬,關外三萬,重點防禦幾個城堡。
事實上,現在的薊遼防務就是按照韋寶的思路執行的。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魏忠賢似乎覺得十萬人還多了。
韋寶明白魏忠賢是怎麼想的。
魏忠賢其實知道韋寶完全控制了山海關的兵馬,甚至可以說,山海關的駐軍,已經淪為了韋寶的私家軍隊。
這一點很難改變。
與其如此,不如進一步撤軍!
把關外的三萬大軍也一併砍掉,等於將遼東防務一起打包給韋寶和吳襄管了,朝廷基本上不管了,每年七萬大軍的軍費,大明朝廷還是負擔的起的。
所以,東林黨是無腦極左思想,站著說話不腰疼,只會空談。
閹黨是極右思想,撤軍撤的有點離譜了。
只有韋寶的思路是靠譜的,取中間值,用有限的兵力防禦,與建奴拼消耗,打持久戰,拉鋸戰,不再投入,也不再縮減。
關寧錦防線其實在韋寶看來,很雞肋,在天啟時可能有用,崇禎時完全無用。
因為這就不是一條防線,孫承宗提出在遼西修建堡壘群,是用來進攻的,目的是縮短後勤線,一步步往前擠壓。
他自己給天啟的奏疏裡講得明明白白,後來兵科給事中李魯生彈劾孫承宗時也講得很清楚:“從古征戰未有陳師境上數年不進者,亦未有去敵既遠虛設十餘萬之眾坐食自困者,有之則守戍之眾而非進取之旅也。”
這段話在說的就是孫承宗的戰略目標。
如果孫承宗修堡壘就是用來防守,李魯生也就不會這麼彈劾他了。
說白了,孫承宗就是告訴大家要修城往前打,結果打不出去,十幾萬人天天在前線花錢,完全背離了孫承宗當初對朝廷的承諾。
孫承宗的戰略走樣了,把進攻搞成了防守。
孫承宗此戰略可行的前提有三個,第一,明朝在遼西必須有足夠可用的野戰部隊,軍隊有能力進攻;第二,西翼必須籠絡住蒙古,必須讓蒙古人親明;第三,東翼必須有力量襲擾後金,登萊水師,東江,最好朝鮮也能配合。
孫承宗在天啟朝提出這一戰略時,第二和第三個條件基本成立,第一個條件不成立,所以說可能有用。
但用處不大,勞民傷財,沒有什麼效果。
所以,韋寶其實一直與孫承宗的軍事觀點不契合,甚至有無法調和的矛盾。
孫承宗上任後花了大量時間組織軍隊練兵,但局勢的日益惡化打破了他的幻想。
明朝已無能力短時間內組建一支可與後金野戰抗衡的可用之兵,孫承宗這時才發現遼西的水很深,同時也意識到了朝廷的財政問題,拼命地辭職要走人。
去職後的孫承宗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開始反對修建錦州。
其實,在孫承宗回到老家之前,已經被韋寶的能力和實力征服了,認可了韋寶的防禦策略。
在原本的歷史中,十三年後到遼西調研的洪承疇也反對在錦州大興土木。
韋寶、洪承疇、孫承宗都看到了在缺乏野戰精兵和財政窘迫的情況下,在錦州囤積重兵有多麼的危險。
所以關寧錦防線,在該戰略的提出者眼裡,就不是防線,是用來進攻的跳板。
一旦不能進攻,它的作用就失去了。
用於防守,就像李魯生說的,只能“坐地自困”。歷史的結局也驗證了這四個字,幾百年後的遼瀋戰役,也在錦州城驗證了這四個字。
到了崇禎朝,隨著皇太極在西翼搞定蒙古,在東翼搞定朝鮮,明朝又自斷東江,另兩個前提條件也不復存在,隨後就是清軍繞過關寧錦防線的五次入關。
此時戰略態勢已完全不同,清軍打通了兩翼,處於非常強勁的進攻態勢,對遼西形成了鉗形攻勢,遼西成了絕佳的圍點打援之地。
明朝的最佳選擇是優先保衛關內的京畿安全,重中之重是加強薊州、山海關防線,即使清軍來攻,在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