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32 寶軍第一次主動與建奴在開闊地戰鬥】,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細看起來很多戰役並不是如清實錄和滿文老檔所吹噓的八旗戰無不勝,明亡前夕的崇禎十六*,八旗進攻寧遠甚至被吳三桂利用陣中所藏大炮糊了一臉炮彈大敗而歸。
實際歷次大戰八旗取勝也多經歷了相當艱難的過程,例如松錦大戰正是因為清軍戰局不利,多爾袞等旗主甚至提出退兵才迫使***拖著病體流著鼻血趕到松錦戰場。
細究明清歷次戰役就能發現這些戰役中,很多區域性的野外戰鬥明軍打得還是很好的,並沒表現出明顯不敵。
但是,最終歷次大戰役除了寧遠寧錦,明軍基本上全輸了。
如渾河之戰,遼軍坐視不救白桿兵與浙兵。為什麼不救?並非站一邊的遼軍貪生怕死,而是遼軍與南軍本來就有**,當*援朝時就有**。
南軍不僅與遼軍有**,與薊鎮邊軍也有**。
為什麼南兵與白桿兵分河佈置,根本就不是什麼戰術規劃,而是兩軍互不信任,因為在援遼之前這兩軍在薊鎮已經打了一次群架,各有死傷,連炮都動用了,何談信任和配合。
大敵當前互不下絆子就算良心了。
常有部分將領為儲存實力而選擇**。
如大淩河中的長山之戰,吳襄率家丁騎兵和兩降夷營騎兵直接跑路,將宋偉車營和步兵甩給了***。
回錦州清點他所帶的軍隊居然沒太大損失。
部分人利用戰爭發國難財。
明末渤海灣內向遼東海運輸糧食還能動不動就漂沒。
松錦大戰很多人都以為***打下了洪承疇的糧倉,是造成明軍敗北的關鍵,但實際上被清軍派去運糧食的朝鮮世子發現那個糧倉裡的所謂糧食都是腐臭不可聞,根本不能吃。
實際運往遼東的各倉儲糧食一直都在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
倍受後人讚譽的西法黨在*歷四十七*曾提出練精兵兩*人,報價是各種軍械營房四十*兩紋銀,糧餉五十*紋銀。
練兵2*就敢向朝廷要90*兩紋銀,這價格讓後來的薊遼督師們看了都得感覺遼餉要太少了。
這麼高價的理由就是“製造極精器械,一人食數人之餉”,然後崇禎時西法黨們終於在山東開始練兵了,練的這些兵為了一隻雞最後叛亂投了八旗。
真不知一人食數人之餉的精兵怎麼會餓到去搶一隻雞。
崇禎初,京營士兵月餉一兩四加一斛米,絲毫沒什麼戰鬥力,一*吃掉97*8千石的糧食,卻只選出來不到一*戰兵。
關寧軍月餉1.4兩加一斛米。
南兵1.7兩。
東江月餉7錢加一斛米。
其他九邊軍鎮從2錢到8錢不等,如薊鎮有4.5錢的,也有7.5錢的。
都是兵怎麼差距這麼大。
永平城原本有1千標兵,民壯操兵兩千餘,遼事興起後又增設了忠武營3000。
但是崇禎起搞汰兵,一下子營兵兵力減了2/3,操兵減了十之六七。
己巳之變就被清軍輕鬆打下來了。
薊鎮守臺用火箭,戚繼光定製需5分銀一支才能製造出合格品,且每*淘汰庫存換新。
明末崇禎變成了8厘一支,實際只給了工匠4厘銀子製造,還從不更換,不知另外4厘到誰腰包了。
*歷19*定大同鎮8*兵力守六百里邊,崇禎時堪戰僅*餘,養馬僅春秋給點豆草,夏秋自己放牧去養吧。
“遼難無兵非無兵也,將官家丁額有成數”遼西一家丁吃五六名士兵之餉,其家丁之餉又有一半入了將官囊中。
前面說關寧月餉1.4兩,實際大半剋扣給了家丁,然後實發給普通士兵才4錢。
祖氏一門多蓄家丁,吳襄養3千彝丁。
遼事初起時,調川湖貴三省兵,兵部為了湊數,把無主苗民招來湊到這些援兵了。
然而這裡苗民之間很多就是世仇,“以世仇殺之人並馳而入”。
明末明軍野戰擊敗清軍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當天,馳援清河的參將賀世賢“自靉陽馳赴遇賊剿其一柵斬首一百五十一顆”,而“奴酋攻陷鐵嶺”,總兵李如楨、賀世賢等“聞報馳援比至鐵嶺已失乘奴惰歸斬獲虜首一百七十六級”。
不是不能打,但無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規模衝突。
也就是說,只要**那邊擺出陣勢,聚個*兒八千的打,那就必敗無疑。
這種詭異的事,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