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34 韋總裁沒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擊】,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步兵保持嚴密的隊形能確保整個部隊鐵板一塊。
近代軍隊的肉搏可不是打群架,而是和馬其頓方陣一樣一排人戳戳戳。
在七年戰爭時的羅斯巴赫戰役中,法軍和神聖羅馬帝國軍正是因為隊形不嚴整導致變陣時脫節,被普魯士騎兵一次沖垮。
被打散的線列步兵是沒有戰鬥力的,因為他們平時所接受的格鬥訓練就是站成佇列往前刺。
在那個時代,把目不識丁的農民三個月訓練成可用的線列步兵,秘訣就在於只需要透過體罰和高強度訓練培養其對紀律的服從,然後教他們最簡單也是最致命的攻擊方式。
那樣在近戰接敵時,每一個士兵就不用去思考如何殺死敵人,而只是按照平時的訓練那樣,像一個機器一樣一股腦往前戳,或者去填補死去的隊友的位置。
至於他個人的安全則建立在整個陣型紀律嚴整的基礎之上。
只要他們能依靠紀律和意志維持戰陣在敵人攻擊下不被突破,他們的敵人就拿他們毫無辦法。
而一旦其陣線被突破,這些士兵就和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農民一樣完全不堪一擊。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單打獨鬥。
他們所接受的訓練完全是在教他們如何在外界因素重壓下維持隊形和保持紀律。
因此那個時候軍隊打仗拼的是意志,誰能忍受巨大的傷亡保持隊形的嚴整,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隊形先被打散的一方會被隊形整齊的一方單方面屠殺殆盡。
除去清初亂局外,清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與其對等規模和實力的敵人存在。
現有的舊軍制結合起中原王朝的強大的人力資源,完全可以應付各種對外戰爭和邊境衝突。
而歐洲諸國如法國,普魯士等國,為了維持其國家安全和霸權不得不傾盡國力供養一支足夠勝任大規模戰爭的常備軍,並以之為立國之本。
這就要求其必須不斷的在實戰中獲取經驗和進行提升。
正是這樣的環境促進了西歐的軍事體系的不斷變革和發展。
在西方,火槍取代弓箭滿足了新的戰爭形態的需要,英格蘭體系被拋棄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已經完全失效,而是因為它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戰爭規模對兵員的需求。
同時與新時代的軍制和軍事體系格格不入,而且與全部由火器武裝起來的部隊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
當然也有社會原因,比如圈地運動導致自耕農紛紛破產,進城務工導致沒有辦法繼續在週末訓練箭術。
而在實用的線膛槍發明之前,排隊槍斃或者說線式戰術,是最適合火槍步兵的戰術。
這個戰術經歷了無數的實戰檢驗和一個半世紀的最佳化改進,相比同時期或者更早一些的其他的戰術體系擁有巨大的優勢。
而在東方,由於沒有這樣緊迫的需求,舊有的軍事制度結合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足夠應付一切戰爭和衝突,改革自然不會發生。
雖然清軍也有大規模裝備火槍,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火槍和弓箭並用。
但是本質上清朝人不過是試圖將火器這一好用的新武器融入舊有的軍事體系,使其佔據應有的一席之地。
就像二戰前的法軍愚蠢的將坦克部隊編成一個個戰車營,配至每個步兵師下屬一樣。
舊式的軍隊,舊式的戰術體系,使用新式的武器,註定了清軍僅僅只能享受到火器之利,而不能使武器的使用效能最大化。
即使是像坦克這樣的先進武器,若是分散使用只能作為支援步兵進攻的移動火力點和防禦時的移動炮臺,若是集中起來作為突擊力量,就能創造**德國1939年的戰爭奇蹟。
歐式線列步兵之所以能夠作為一個全能兵種統治戰場,是因為他們依靠帶套環刺刀的火槍,出眾的訓練和紀律,同時勝任了進攻,固守,白刃戰和遠端射擊的能力。
而清軍中的火槍手多數時候只是在發揮輔助火力輸出的作用。
他們只是將手中的弓箭換成了更好用更順手的火槍,亦或者乾脆兩個一起帶上戰場。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戰術作用和傳統的弓箭手部隊其實是沒有區別的。
在經歷了被列強武力扣開國門的恥辱後,清人也意識到了近代軍制的巨大優越性。
湘軍士兵主要來自貧苦農民和市井無賴。
這些人不是被抓壯丁進的軍隊,他們主動從軍就是為了求富貴。
曾國藩依靠高薪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