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34 韋總裁沒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擊】,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允許搶劫兩大手段讓他們專心賣命,結合傳統的儒家衛道思想的強力灌輸,又依靠登記造冊來保證士兵不能逃亡。
最終使得湘軍的紀律性和組織程度足夠勝任這樣的戰術體系。
等到攻克天京後不久,湘軍內部上到高階將領,下到普通士兵都迅速腐化,不復往日之雄風。
七年之後,左宗棠帶湘軍西征平回亂,在太子寺之戰中被馬佔鰲擊敗,湘軍十營大潰,回兵僅陣斬清軍將佐竟達一百四十人。
軍隊結構的限制使得其組織水平受到制約,近代戰術也就失去了其根源保障。
李鴻章的淮軍後來居上,得益於李鴻章中堂大人的遠見卓識,他們可能是近代中國第一支歐式軍隊。
至少在戰術體系上是這樣。
師夷之長以制夷已經被證明行不通。
在清法戰爭時,淮軍名將張樹聲就曾指出西方在政治和國防軍事體系上相比清帝國有著巨大的優越性,絕不是靠購入外國武器和學習外國技術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的。
軍隊是社會的縮影,社會腐化則軍隊無戰力。
但是無論如何,淮軍的存在也充分證明了清人的變革嘗試和努力。
歐洲1849年,法軍上尉米涅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次口徑前裝線膛步槍。
自此,困擾了火槍大半個世紀的線膛槍彈藥裝填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這使得火槍的射程、精確度和彈道效能第一次產生了劃時代的飛躍。
如果說直到19世紀四十年代,仍有人固執的認為某種弓弩要優於主宰戰場的滑膛槍的話,米涅步槍的出現則讓任何依靠儲存機械能發射的武器在它的面前都像孩子的玩具一般拙劣無力。
此後,取而代之的是有膛線的步槍。
歐洲人很快便意識到了這個新武器的巨大潛力,這也成為了線列戰術走向沒落的開始。
1854年夏,在巴拉克拉瓦戰役中,科林·坎貝爾少將帶領其蘇格蘭高地第93團,面對兩千五百俄軍重騎兵的衝鋒,排成兩列橫隊,依靠米涅步槍和“血與火的勇氣”一舉擊潰俄軍。
這是線列步兵首次依靠橫隊和步槍火力打垮騎兵衝鋒,蘇格蘭高地步兵也因此名揚天下。
同年秋天,因克爾曼戰役中,排成散兵陣線的英法聯軍依靠米涅步槍卓越的火力打垮了悍勇的俄軍的數次白刃衝鋒。
在八年之後的太平軍東征中,李鴻章的淮軍儘管成軍不久,人數不多。
但是依靠大量裝備的恩菲爾德1853式米涅步槍,竟能屢屢打退太平軍的強大攻勢。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的淮軍已經接近於一支近代軍隊。
1866年,第一支真正成熟的後裝線膛步槍,法國的夏塞波步槍正式列裝。
其卓越效能足以使歐洲所有其他型號的步槍黯然失色。
它比普魯士的德萊塞後膛槍射程更遠,在射速上更是超越了卓越的米涅步槍。
堪稱定裝後膛槍之鼻祖。
1871年,德國槍械專家彼得·保爾·毛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銅殼彈步槍,徹底解決了後裝槍的氣密問題。
1886年,法國的尼古拉斯·勒貝爾上校發明了勒貝爾1886,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無煙火藥的步槍。
並且依靠管狀彈匣實現了連續供彈。
當然,在這幾十年中,不僅僅是火槍在效能上取得了飛躍,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和生產力大發展,火炮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自此,線式戰術也一併沒落,陣形對於步兵來說已不再重要。
無論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歐洲列強,還是亦步亦趨的清帝國,在這個時代再來操練呆板的線式戰術便只是顯得愚蠢和落後。
南北戰爭和普法戰爭也許是最後的近代戰爭,也是線式戰術的最後的舞臺。
而蓋茨堡戰役的皮克特衝鋒,則無疑是一曲悲壯的英雄輓歌,它也將近代軍隊的紀律性和頑強堅毅體現的淋漓盡致。
此戰,南軍九個步兵旅,共名士兵暴露在開放的原野中,推進四分之三英里,約1300米,期間任由北軍炮火狂轟濫炸,卻仍然保持了嚴整隊形,並完成了複雜的佇列變換。
在500碼內還受到了線膛步槍的火力打擊。
在付出過半傷亡後才最終敗退下去。
普法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因為步槍射速、射程精確度和裝填方式的進步,散兵戰術完全取代線式戰術成為了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