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39 很順利的韋爵爺】,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757年6月,英國人又收到了一副天降大禮,正當馬拉塔軍隊挺進德里之時,在普拉西戰場上,對孟加拉總督素有不滿的騎兵將領米爾-賈法爾突然率左翼數萬大軍臨陣倒戈,放英軍入孟加拉。
對於英國征服印度最具決定性的事件,眾說紛紜,這件事的影響至少是不可逆的。
在印度本土,之前英國,甚至法國都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殖民據點存在。
但是孟加拉之戰,標誌著英國勢力從點變成了面,基本站穩了腳跟,獲得了幾近無限的印度兵源地。
從此開始,東印度公司的地面部隊急速擴張。
1749年:3,000人。
1763年:26,000人。
1778年:67,000人,已超過了和平時代英國陸軍的數量。
1817年:至少120,000人。
巧的是,1760年代到1780年代,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正好得到了飛速發展。
例如原先還只是一個集市小鎮的曼徹斯特迅速發展成為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因為從海外引進的棉花基本上是在利物浦登陸。
而珍妮紡紗機等發明的誕生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程序。
英國棉花進口的主要產地是十三州南部和印度,而正是在18世紀英國這兩個殖民地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直接佔領孟加拉後,英國可靠的棉花來源應該更是顯著增加了。
於此同時,印度棉紡織業的末日也來臨了,在被東印度公司直接統治後,英國政府為促進本土紡織業發展,對印度紡織品實施高額關稅或禁運,印度棉紡織工場不堪打擊紛紛破產關門,人力返回到了農業和棉花種植業。
此後印度人口急速增長,但卻越發貧困。
這裡倒不是說,如果沒這兩件事的話發生工業革命的就是印度了,首先鋼鐵和煤炭產業的發展,還是因英國自己內因為主。
英國曆史學界的穩定壓倒一切,還有一個主要自信來源估計就是法國革命軍全民總動員後對經濟造成自爆。
其次,在科技、軍事尤其是海軍技術方面,1700年前的英國確實也領先於印度,只是不能說有壓倒性的優勢。
如果與奧朗則布發生衝突時,印度人也能派出一支艦隊襲擾或佔據大西洋沿岸,那就可以說雙方還在一個級別了。
當科技的優勢與孟加拉的人力相結合之後,勝利的天平開始不可避免地大大倒向了英國人一方,此後雖然為了阻止英國坐大,法國、荷蘭與馬拉塔邁索爾等國結盟,幫助他們西化軍隊,但僅僅是開拓創新精神已經不足以挽回大局。
不過動亂等意外事件對歷史程序的影響,而加稅又確實往往成為導火索。
從這點來看,美國獨立戰爭中英國的運氣又是相當的不好,畢竟不能啥好事都讓他們得了。
美國史料都不怎麼提“英王橫徵暴斂,人民為自由奮起反抗”之類的橋段了。
十三州不滿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加的稅太多,而是英國議會未經十三州議會允許和表決透過就在本土來了個少數服從多數,直接決定加稅,使得十三州議會的地方代表權遭到了剝奪。
相對於英國本土而言,十三州實在是太不能忍耐了,而這又一次改寫了歷史。
所以,很難想象改變歷史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韋寶能用上的,僅僅是所帶來的鎮遠艦上的少量資料,以及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幾樣歷史老古董而已。
能用的紅利基本上都已經用過,還有一些快要過期的藥品,都用於研發,沒有太大的實用意義。
另外像是玻璃,打火機,這些超出這個時代的東西,僅僅是當成奢侈品換錢而已,也沒啥大用處。
最大用處的,還是韋寶超出現在這個時代將近四百年的認識。
但是這也沒啥大用處,因為韋總裁原先在現代也就是一個普通人,社會最底層渣渣,對歷史,對現實,都沒有多少認識。
所以,韋寶走的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小心翼翼的,能保住現在的一切,韋寶都已經很滿意了,不會貪心的想要改變什麼。
相比於獲得,韋寶更加害怕失去。
而且跑到這個時代來之後,韋寶也一直過的挺順遂的,除了起步的頭一年有點波折重重,到了第二年,基本上就是順風順水了,尤其是在接近了朱由校,獲得了皇帝的賞識之後,韋爵爺的生活就更加順利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