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467 說服吳襄】,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襄是老謀深算的人,看眾人狂熱的附和,所有人都熱烈贊成吳三輔當這個薊遼商會的會長,知道大勢已定,自己再幹涉阻撓,反而給人很假的感覺,遂不再多說什麼。
吳三輔倒是仍然很謙虛的模樣,咧嘴直笑,“不成的,感謝諸位啊,同窗好友們,還有世家的兄弟們,叔伯大爺們,你們看我像當啥會長的人嘛?我每天不睡到正午,根本起不來,啥事要都指望我,那這商會估計一天就得倒閉。”
吳三輔的話惹得眾人哈哈大笑,氣氛更加輕鬆。
不過,吳三輔越是這般推辭的,大家卻越是鐵了心的要推他上臺。
這就是地道的中國組織哲學,老大不用很厲害,但是人緣必須得好,必須是那種與所有人都談得來,寬和的人才能當老大。做事的話,都交給老二老三,這兩個位置需要有能力,而且,最好這兩個位置的人還不和,經常需要老大從中協調關係,類似的三駕馬車,便是最穩定高效的了。
這叫制衡之道。
制衡之道固然有優點,缺點也很明顯,很多時候,大家怕出錯,都不幹活,比賽擺爛,反正不出錯便是好事。
尤其是公職機關,都是人浮於事。
如果想制衡,就讓他們分成兩派。因為他們鬥來鬥去,自己才會安全。很多政治家都會把自己的手下分成兩派,互相牽制。
如果想製造混亂,就要使用均勢的辦法,讓其內鬥,只有不斷地內鬥,攪亂渾水,這才能夠有機會,以患為利。
先消除混亂,就要剪除平均實力,讓他們沒有野心,即使有野心也沒有支援野心的存在的勢力。不要只扶植對抗一派勢力,這對讓自己成為鬥爭物件,要扶植兩派。才會穩定。
“勢均則鬥”但凡強弱一定,或是格局分明,大家也就不需要鬥了。
這都是資治通鑑,被很多官場之人奉為寶典的想法。
但是要讓內部對立的兩幫人馬形成均勢,達到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對方的態勢,這需要老大有很高超的手腕,很難做到的。能做到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超級偉人。
這方面韋寶很佩服滿人,元清兩朝同樣是外族統治,可是為什麼清朝卻比元朝統治的時間長久呢?
滿人漢化和蒙古人不漢化是一方面原因,統治比自己龐大的民族只能跟他們自己的上層結盟。
英國治理殖民地也沒有靠當地化,而是拉攏一派制衡另一派,拉攏優待貴族壓迫百姓,充分利用當地貴族。
最主要原因是蒙古人沒有跟漢族地主士紳和讀書人等結盟,重用色目人和底層漢人,大大削減了這些地方上有勢力有影響力漢人的權力和利益。所以當發生民亂時這些地主士紳讀書人等立馬加入起義軍反抗蒙古人。蒙古人沒有按漢族習俗執政導致對百姓的控制效率下降。有些地區的蒙古或者色目統治者沒有尊敬當地習俗,經常引起民變。
沒有中央集權過分的放權自治,導致地方勢力龐大,發生民亂後紛紛自立為王或者拒絕服從命令去鎮壓而觀望。
滿族人剛好相反,入住中原後高官爵位厚祿安撫前朝軍人官員,沒有動搖地主士紳的地位和利益,所以這些地主士紳等利益集團立馬擁護滿族皇帝。
透過恢復科舉,繼續保留儒家思想的統治定位,給讀書人種種特權和榮譽拉攏讀書人,使其為自己效忠。
用拉攏來的漢人勢力消滅抵抗者,等坐穩江山後慢慢的逐漸的用滿人和自己信得過漢人取代他們,排除了隱患。
滿人沒有放權反而加強集權,透過滿漢兩派互鬥皇帝做裁判員的方式,用漢族大臣制衡滿族大臣,用滿族大臣制衡漢族大臣,確保皇權的絕對威望,兩派相互制衡不會出現那一派做大到威脅皇權。
所以清朝時發生民亂不僅滿人拿命效忠皇帝鎮壓,漢人地主士紳等利益集團也會堅決的擁護滿族皇帝。
滿族的主動快速漢化也使得滿人統治者更能瞭解漢地的遊戲規則,按著漢人的套路出牌。
均勢下,要麼你自廢武功,尋求自保,要麼奮發進取,滅掉對手,沒有第三條路。不存在,自己又有實力,又安全的這個狀態。
這是權謀家對勢力判斷的時候要切記的。
其實除了‘末代皇帝’崇禎大帝,大明以上幾乎每個皇帝都擅長這種制衡之道,崇禎這個愣頭青,最大的問題,便是容易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想罷免罷免,想殺就殺,還性格偏激,對人的愛恨都很狂熱,不愛保留。
這種性格當個偶像明星走娛樂圈還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