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766 求見英國公張維賢】,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時期每年的國家收入比起來,這個數字確實太少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十年時間裡,清朝政府每年的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1891年更是搞到8968萬兩,清朝一年的收入抵得上明朝全盛時期四年的總收入。
但是清朝收入高於明朝從某些方面來看也許並不算是什麼好事。
收入多來自稅收,明朝時期的賦稅就已經很重了,清朝的稅收則更重。
雖然在康熙帝時曾規定在康熙五十年後出生的人口不再增加賦稅,但是清朝的稅收,實際上還是一直在不斷加重的。
稅收來源多。封建歷史上,每個朝代的賦稅重頭都是田地的稅收,但與歷代不同的是,清朝在對關稅、鹽稅、鴉片稅的徵稅都很重。
此外,清朝在人口數上是明朝高峰期的兩倍左右,人人都要吃鹽,鹽稅就等於變相的人丁稅。
清朝時期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財政收入雖然很高,但是米價、布價等人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卻也是一直在上升。
人們的生活其實並沒有因為國家財政的“虛胖”而有好的改善。
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每年還要承擔鉅額的戰爭賠款,國庫也是入不敷出。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清朝時期,大批的美洲白銀流入,白銀不再像清朝以前那麼稀缺和值錢,所以數字虛漲並不代表價值增加。
一個國家是否發達要看國家每一個階層的人民是否能夠感到幸福,清朝後期雖然看起來財政收入很高,但是物價高,賦稅高,錢不值錢,人們感受不到幸福,國家自然也就談不上強大。
縱觀中國歷史,無論國家怎麼有錢,但是隻要農民窮的吃不起飯,怨聲載道,這個朝代就離滅亡不遠了。
為了解決明朝政府的財政問題,張居正實行了名為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並在幾年後立即收到成效,使國庫的存銀從虧空猛增到上千萬兩。
正因為張居正的改革,萬曆才有能力打贏“萬曆三大徵”,解決明朝的內憂外患。
明朝在種種弊病之下還能延續近五十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可謂是功不可沒。
但是這樣一項貌似利國利民的改革,卻在張居正死後沒多久便被荒廢了。
韋寶是很佩服張居正的,張居正已經位居首輔之位,為何放著榮華不要而去推行這樣一項得罪人的改革。
實際上,並不是張居正沒事找茬,而是那時的大明朝實在是病入膏肓了,再不進行改革真的就要完蛋了。
韋寶求見張維賢的經過很不順利,投了帖子之後,張維賢推諉說身體不適,不見客。
本來張維賢就很少見官員,屬於清高一類的。
而且他位高權重,爵位已經封頂,也沒有必要投靠誰,連魏忠賢都拿張維賢沒有辦法。
韋寶一籌莫展的時候,楊雪道:“總裁不如先回總裁府休息,我與英國公的女兒張美圓相識,看看能不能見著張美圓,張家不與魏系來往,但與東林人關係不錯,皇帝就是英國公與我爹他們一起扶上大位的。”
韋寶聞言一喜,他其實之前也有這個考慮,但就是不知道楊雪有沒有什麼分量,所以他沒有主動提起。
本來韋寶是打算透過楊雪,找一找朱延禧,然後讓朱延禧賣個面子,陪他去找張維賢的。
但是韋寶並不打算與東林黨產生什麼瓜葛,所以比較糾結,最大的希望還是希望張維賢能直接接見自己,不必搞那麼多波折。
現在聽楊雪這麼說,正中韋總裁的下懷。
“好,就依著你,那就先回府。”韋寶喜滋滋道。
楊雪有點壓力大,笑道:“我只是說想辦法,總裁也不要抱太大希望啊,我見著張美圓不難,但張美圓能否影響英國公就不好說了。”
“我明白的,想見英國公,只怕比見著皇帝的難度還大。”韋寶點頭道。
楊雪淡淡一笑:“正是這樣。”
這位張維賢是張家的一個實力派,在位的年頭很多。
在位期間,一直領導中軍都督府,把持京營,鞏固京都。在明末亂七八糟吱吱嘎嘎的政壇局勢中,一直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
張維賢與明末三大案都有關係,他背景顯赫同時執掌禁衛軍。
連魏忠賢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尤其是他在移宮案上作用非常大,儘管魏忠賢等人拼命阻擋,英國公從容應對,甚至親自抬轎子將皇帝帶走繼承皇位。
在魏忠賢當政時,知道張維賢很討厭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