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亂的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5章 大鐵船下水,藍星仙緣傳承系統,狂亂的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首期《隋國女子報》八月二十六日發行,長安城有一千份,反饋回來的資訊相當不錯。圖畫為主的遊記,輔以簡潔的文字說明,老少男女皆宜,非常適合孩童啟智。 本王讓蘇蘊去找他大兄蘇彧,戲院茶園出幾齣戲本和話本,演繹冀州、青州和司州的故事,雍州人在冀州、青州為官的不少。 朝廷會試結束後,馬懷德帶著公孫術和毋懷文求見,本王在仙師殿召見三人。 公孫術剛剛走馬上任,隋國船舶製造科學院院長,從四品官職,樓船製造經驗豐富,此前跟隨馬懷德在工業科學院。 毋懷文鍊鐵工匠出身,獲得過仙果賞賜,此前從司農府調到工業科學院,升為從六品。 兩人現在都屬於船舶製造科學院。 “仙師君王,鐵船已製造出來,準備下水試航,臣恭請吾王前往太液池觀禮。” “先說說鐵船的情況。” “回仙師君王,鐵船總長二十四米二,最寬處六米四,最大吃水深度一米八,沒有出現漏水的現象。” “其它資料呢?” “回仙師君王,船體自重約十六噸,載重貨物能達到百噸。” 相對於船的體積,一百噸載重量明顯偏小,必定犧牲船體結構,用來安排提供動力的船工。 此外鋼鐵材料成本,就達到上千兩銀子,相較於木船,成本高昂,除非擁有動力優勢,否則難以實際應用。 “採用何種動力?” “回仙師君王,船體中部採用風帆,兩側設有漿手,頭尾部建有腳踏葉輪。” 公孫術回答道。 “鐵船不沉、不漏水、能航行,就是巨大的進步,做的非常好。明天巳時正,本王去太液池觀禮鐵船下水試航。” 本王會算賬,其他人也不傻,鐵船製造出來沒有經濟價值,馬懷德請本王觀禮,真實目的為了給工匠們打氣,自然要去捧場。 帶著小憐和清清,次日上午前往建章宮,兩女跟著本王雙修,帶她們一起出來看看。 太液池是人工湖,湖中間三座人工小島,圍長達三里,十來米寬溝渠通連渭水。 本王對古代焊接技術頗為好奇,昨日詢問過毋懷文,才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焊接方法已很豐富,鑄焊、釺焊、鍛焊、鉚焊並存,其中釺焊使用軟釺料,焊接效果最佳。 焊接使用的熱源是爐火,焊接船體的難度,主要在於焊縫長、截面大,此前的焊接多用於簡單工具、生活器具和兵器。 毋懷文使用了煤氣,乾餾煤炭製作焦炭時的副產品,船體在船塢內分段焊接、錘打,下水試航的目的,在於檢驗密封性。 鋼板的厚度12毫米,對於載重百噸的船來說,似乎厚了些,本王不能確定,閉口不多言。 藍星時見過公園的鐵製小船,很薄的一層鐵皮,是最直觀的印象;乘坐遊輪暢遊三峽時,不可能去關注甲板有多厚。 船的頭尾部,帶鏈條和滾珠軸承的腳踏裝置,前面四個後面八個,每個裝置有三個螺旋葉片,葉片有五六十公分大小。 葉片在水中是否會斷裂,大小是否合適,產生的力量能否驅動船體,都是下水試航的目的。 船的主體是三個裝貨隔艙,每個6米長;船中部甲板上,裝有三桅船帆,鋼製的桅杆,輔以鐵鏈固定。 總體來說,像那麼回事,又顯得有些不類不倫。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對待科學技術進步,本王有極強的包容心,投入大量人力和錢糧,總有開花結果的時候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多。”,仙師君王的態度,是對技術官員和工匠們最大的支援。 前拉後推,空載的大鐵船滑離船塢,緩緩進入湖中,水波盪漾,迎接大傢伙的闖入。 中部的船帆沒有升起,依靠前後的腳踏裝置,船體開始前行,船尾的舵手調整方向,大鐵船繞著湖中小島轉圈。 鐵船繞了一圈又一圈,前後響起船工整齊的號子聲,再省力的裝置,都無法與蒸汽動力相比。 太液池太小,大鐵船速度受到限制,但目的已經達到,不沉、不漏、能航行足矣。 船工和工匠們,看起來比本王更興奮,自重十六噸的鐵船,被他們所驅使。 大鐵船會繼續待在太液池,曾經的皇家園林,當然不是閒置著,需要轉無數個圈,找出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 渭水旁正在建造船塢,大鐵船最終要駛向新船塢,通往渭水的十來米寬溝渠,對大鐵船是小小的考驗,要做到方向和速度控制自如。 長度二十四米二的鐵船,現代藍星只是小船,在隋國是了不得的大船,並非沒有更大的船,但這艘船是鋼鐵製造出來的。 從太液池到渭水,從渭水到黃河,從黃河到大海,一步一步來,隋國的艦船終將遠航。 “仙師君王,鐵錨為何物?” 公孫術疑惑新名詞,古代固定船隻,通常使用大石頭,或者是裝滿石頭的簍筐,稱為“碇”。 畫出鐵錨大致形狀,頭部尖銳帶倒鉤,倒鉤可以是兩爪、三爪或四爪。 “船上還要裝上絞盤,鐵錨太重時,需要轉動絞盤拉起鐵錨。更大的鐵船將來會駛向大海,鐵錨沉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