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天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9章 (7),穿越時空尋訪明朝救時良相顧鼎臣,HX天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文昌君和顧擷岡讚歎不已:“義父不怕冒犯皇上威,招來權貴酷吏誹謗彈劾,真是一位仗義執言,為民請命的好官、清官!”

由於顧鼎臣連篇累牘、多次上疏嘉靖皇帝,終於下旨派他和吏部、戶部的官員到江浙去考察賦稅制度的改革。他們到地方實地考察了三個月,透過查閱檔案和明察暗訪,發現土地兼併和農民流亡非常嚴重。

明朝初年,全國土地有八百五十餘萬頃,如今只有四百二十二萬餘頃,減少一半。明初全國戶口一千六百多萬戶,永樂年間增加至二千萬戶,如今只剩下九百餘萬戶,不足永樂時的一半。這明官僚、地主隱滿土地數量非常嚴重,農民被迫離開土地,輾轉流亡的數量已經十分驚人。

皇帝、王公勳爵和宦官設定的莊田數量越來越大,京畿的皇莊,弘治時才五座,到了正德,一月之間就增加了七座,如今已經增至三十六座,佔地共三萬七千五百餘頃。管理皇莊的宦官、軍校,每座多達三四十人,不僅皇莊內的佃戶受到沉重剝削,每畝徵收五分、七分至二錢的銀租。

皇莊周圍的農民也一同受害。凡是撐駕舟車、放牧牛馬、捕魚捉蝦,都要收稅。王公勳爵和宦官以“請乞”的方式強佔民田,燒燬民房,剷平墳墓,砍伐樹林,『逼』迫農民背井離鄉,到處流亡。

在土地兼併和賦稅日益加重的過程中,農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交不起租稅則鬻兒賣女,更多的農民結隊流亡,流民數量多達一二百萬戶。有些地區逃亡過半,甚至十室九空,拋荒土地少則千百餘畝,多達一二萬頃。

流亡農民扶老攜幼,『露』宿荒野,採野菜吃樹皮,妻啼子號,輾轉千里,歷盡千辛萬苦,有的進入城市或者到海外謀生,大部分淪為官僚、地主的僱工、佃戶和奴婢,還有的進入山區墾荒或開礦。朝廷透過裡甲、關津和禁山等手段阻止流民遷徙,甚至於殘酷鎮壓,致使地方上屢次暴發農民武裝起義。

江南諸省的田賦大部分折算成銀兩,稱作“金花銀”,規定米糧每石折價二錢五分,後來又增為一兩,使農民負擔增加了三倍。『政府』的官田租給農民耕種,賦稅很重,一般是三五斗,農民打到七鬥糧,要向『政府』繳納六鬥賦稅,打一石要交八斗賦稅,佃農無法生活,只得把官田民賣,地主土豪乘機圖利,出現“買產而不過割”,和“產去稅存”現象。

江南民間歌謠唱道:“一畝田無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

裡甲、均徭和各種雜泛差役,名目繁多,官吏任意加派,而富豪士紳賄賂官府,營私舞弊,以“詭寄”、“飛灑”等種種手段,隱滿丁口,逃避賦役,造成一切賦役皆放過富豪士紳,全部差遣給貧困農戶,平民百姓苦不堪言。如今田賦之害是,孤寡老幼皆不免差,空閒人戶亦令出銀,一里之中,甲無一戶之閒,十年之內,人無一歲之息,甚至一家當三五役,一戶遍三四處。

如今『政府』又把各項力差,改為銀差,銀差之外,又徵力差,農民不堪重負。在江浙,地主豪紳的土地,阡陌連亙,甚至一家兼併十家之產。

佃農每畝產量不過數鬥,田租卻要一石二三鬥,只得今日完租,明日乞貸,而借貸的利息又高達一倍至五倍。官僚、地主招募流民當僱工和佃戶,向他們多收田租稅賦,高利貸盤剝,甚至任意拷打吊殺。

顧鼎臣:“江南賦稅弊病中更為突出的是裡甲、糧長問題。里長由丁糧較多的人戶擔任,負責徵收稅糧,辦運皇家貢品,支付官府公用。里長是基層行政組織機構,向地方官負責。糧長由官府指派大戶充當,負責稅糧的催徵、經收、解運。糧長是基層稅務組織機構,直接向皇上、戶部負責。如果糧長完成不了稅糧任務,差額要由糧長包賠。

這種糧長包賠制度,使許多大戶都不願意擔任糧長,因為一旦發生差欠就要由糧長包賠,輕則傾家『蕩』產,重則坐牢殞命。由於地方豪強胥吏上下勾結,糧長成了欺壓物件。

我們顧家是個大戶,所以世代都是糧長,深知糧長的艱鉅責任和無奈苦衷。江南賦稅弊病,有賦稅制度問題,更有貪官汙吏弄虛作假,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的問題。我認為後者的問題更為嚴重。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