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命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下村疏散,夜虎,犇命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麼做。
中國作為傳統的農耕文明國度,農民和土地之間的故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也就是在近幾十年裡,農民才算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才算擁有了生存的根基。避免了那種幾百年因土地而發生的,一治一亂的可怕迴圈。
所以農民對土地的眷戀之情,是雋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哪怕是那些自認為脫離了土地的城市市民,不一樣對具有土地價值屬性的房地產情有獨鍾嗎?他們寧願花上幾輩子的財富,背上沉重的貸款購買的房產,不一樣是依附於土地的一種衍生財富嗎?
負責給一百多村莊疏散的戰士被分成了三十多組,平均每組人需要負責三到四個臨近的村莊。而每組負責疏散和引導村民的戰士大約由五名戰士和十多名民兵組成,這樣每組人下到村莊後,又會化為一名戰士帶兩個當地的民兵,然後挨家挨戶的入戶給老百姓做動員。
說得容易,但實際幹起來卻不那麼容易。這個動員老百姓疏散的差使,也就比在大堤上抗洪搶險省一點體力而已,倒是顯得更累心一些。
面對老百姓的時候,戰士們和民兵們要苦口婆心的規勸對方離開,遇到年輕好溝通的還好些。如果遇到那些年紀大,又故土難離的,往往勸上一兩個小時也沒什麼效果。遇上這種情況,戰士們只能和當地村委的人聯絡,讓他們出面試著勸一勸。
如果用本鄉本土的人出面把他們勸走還好,如果實在不能勸走的,那就只能記錄下他們的情況來。過後部隊和村委都要掌握這些不願離開的人情況,下步將作為關照重點,隨時回來看一看他們的生活狀況。能走時再接走,不能接走的就只好隔三差五的給他送點東西了。
種緯領著半個班的戰士,負責的是三個村子的疏散工作。表面上看,他們這組只負責三個村子,應該工作更容易一點吧?實際上恰恰相反,因為他們負責的這幾個村子都處於離沱江大堤較近的低窪地帶。連續幾個月,幾輪連綿的降雨下來,這一帶都已經變成了水鄉澤國。
遠遠看去,別說是地裡的莊稼了,就連他們要去的那幾個村莊的房子都被淹泡在一米多深的水裡,大家想要過去都非常的困難。
好在這幾個村子挨著沱江,附近倒是有很多大大小小水渠和水面湖泊,當地村的幹部們趕來接戰士們的時候,就是撐著兩條不大的小舢舨來接戰士們和民兵們的。對於大部分當兵前沒怎麼見過船的北方兵來講,這回下村搞疏散工作倒成了次難得的水鄉生活體驗。
兩條船上撐篙的人都成了種緯手下的兵,種緯則坐在船頭聽當地村的幹部講這一帶的歷史掌故和風土人情。直到這個時候,種緯才聽到了一個讓他挺意外的訊息,原來這一帶在解放前居然都是行洪區!也就是在解放以後,五六十年代國家治理沱江流域以後,這裡才由原來的“五年一大澇,三年一小澇”的局面,逐步改變了行洪區的用途。
這二十以來,經過改革開放的政策刺激。這一帶的老百姓在農業、養殖業和漁業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已經由解放前十年九災的行洪區,變成了令人羨慕的江南魚米之鄉。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一日千里,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
一邊說著話,來配合種緯他們做工作的一位鄉里的趙科長便指著前面的村子道:“同志你看,這一帶的村子基本上都沒有土坯房了,九成以上的老百姓都把自家的房子翻蓋成了磚瓦房。否則的話,這些房子又怎麼可能在今年這麼大的雨勢下立了這麼多天不倒?”
“趙科長,按您這麼說,那是不是還有一成房子還是土坯房呢?是因為生活條件差,沒條件蓋磚瓦房麼?”聽到趙科長的介紹,跟在種緯旁邊的牛柳接話道。
“那倒不是!”趙科長聽到牛柳這麼問,臉上略略帶上了一絲不快的神色。也是,哪個領導幹部也不願意聽到外鄉人認為他管理的村子生活條件差,老百姓不夠富裕。牛柳這話問的,倒好像是對這位趙科長工作成績的否定似的。
牛柳雖然不擅言辭,但察顏觀色的能力並不缺。他一看對方趙科長臉上的表情,也就知道自己說錯話了,當下便住了口不再追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