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三章 難處3,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謀士們昨天到今天討論了一整天,該討論的都討論過了。現有的馬匹每日行九十里,能支撐到臨淄,再往前就不能了。每日行九十里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馬匹的折損會加大,為了減少馬匹的折損,還要增喂精料,這又增加了後勤壓力。
冬日作戰本就是場災難,這需要更多的粟米、更多的乾柴,更多的芻藁、更多的馬牛。如果不在冬日作戰,又面臨著楚軍戰舟的前後夾擊——大河向東一直流到高唐才九十度北轉,高唐在平陰要塞正北一百五十里許,一旦聯軍從高唐上陸,可直接南下端掉秦軍的後方;
萊州灣在臨淄正北一百五十里許,如果秦軍拔下臨淄繼續往東向濰水、穆陵關推進,楚軍從萊州灣登陸後同樣會端掉秦軍的後方。因為泰山的存在,秦軍並不能選擇其他路徑,一定要先拔下臨淄才能東進。
除此,魯地也有一條路可以直插臨淄,那便是起於泰山、流向魯地的汶水與起於泰山、流向臨淄的淄水相交的夾谷。公元前684年,後世耳熟能詳的曹劌論戰,即長勺之戰便發生在這條路上;公元前500年,以孔子為相禮,使齊景公歸還魯國汶上三城的魯齊夾谷會盟也發生在這條路上。
好在這是條几百年前修築的古道,即便沒有損壞,也無法支撐十萬人以上的後勤供應。秦軍如果在齊境封死關隘,相比前兩者,這條可以直插臨淄的古道並不那麼危險。
只有冬天才是安全的,但在冬天進攻不能因糧於敵,還需要自己攜帶乾柴,這加重了後勤負擔。十二萬匹挽馬不夠,王翦只好問起了僕牛。
王翦問僕牛,劉池只好老實答道:“僕牛每車可載六千斤,然若以僕牛輸運至臨淄,每日需至一萬車,僕牛每日只行六十里,故而往返需十六日……”
說道這裡劉池已經說不下去了。既然每日到達的牛車需要一萬車,十六日往返即十六萬車。一車四牛,需要六十四萬頭僕牛。考慮到僕牛巨大的食量,這儼然是天文數字。
“每日萬車?”王翦也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馬車只需要一千八百二十車,牛車卻要萬車。
“然也。”劉池道。“僕牛食量大,每日僅行六十里,即便車載六千斤,亦是如此。”
“四頭僕牛,載六千斤?”王翦默唸著這個數字。
“然。”這次劉池沒有法算遞木槧,僕牛輸運他自己反覆確認過。“牛有比馬重者,亦有不如馬重者。牛力雖大,然軀體不壯,勝馬不多。”
先秦的牛,多是《牜秦》牛,《牜秦》牛是什麼牛?這是西北地區的牛種,或可稱為秦牛、秦川牛。秦川牛的體重一般就在三百公斤左右,體重決定挽力,牛的正常挽力輸出率比馬大約高5%,然而體重相仿,多5%也很有限,不過是多十五公斤挽力。
一匹三百公斤馬的挽力在四十公斤上下,四馬挽曳一千公斤;一頭牛的挽力在五十五公斤上下,四牛挽曳一千五百公斤,以1:6.25=挽力:挽重比例,四牛實際應該挽曳一千三百七十五公斤,挽曳一千五百公斤已經超重了。
“或可、或可……”劉池說完王翦沉默時,一個謀士想說話又有所顧慮。
“言!”王翦立刻盯著他,希望他能有別的主意。
“稟大將軍,小人甄平,小人少時遊於岷山,聞當地有犪(kui)牛。其牛重數千斤,體若垂雲……”甄平說話時,其他謀士伸長脖子張望幕府頂上的帷帳。犪牛,那可是神話裡才有的東西,即便有,那也是在岷山,岷山是蜀地,今已為楚人所有。
謀士如此,王翦聽著聽著也有些著急,“何處有數萬犪牛?”
“稟大將軍,雖無犪牛,然我大秦也有數千斤重之秦牛,若國尉府能將重逾三千斤之秦牛選出用於輸運,未必輸於犪牛。”甄平是個年輕人,昨天晚上他便提到了犪牛,然後被諸人嘲笑,沒想到現在他提的卻是重逾三千斤之秦牛。
“此法可行?”王翦撫著自己的下巴思索。
“小人以為可行。”甄平答道。“小人觀荊人之鐵騎,再觀大秦之鐵騎,再觀大楚新聞荊人之所言,方知馬非高大者可負甲,乃體重者可負甲。如此,牛越重則力越大,若有逾三千斤之秦牛,一車可兩牛挽曳而不需四牛,如此,牛少也。”
“這……”王敖也聽著甄平之言,“如此國尉府要各郡縣遴選重牛?”
“然。重則力大,雖多食,也少於四牛。”甄平說到這裡從懷裡掏出一片木槧,道:“此小人籌算之數,請大將軍過目。”
“每牛每日食一百二十斤……”王翦下意識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